蔡文姬是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古代才女,首先想到的就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这四个人。在“女人无才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很少有古代女性能以才华而闻名于世。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四位才女中,除了班昭,其他三位都有坎坷的命运,仿佛上帝惩罚了他们的才华。尤其是蔡文姬曾经被匈奴带走,成为番邦公主,这无疑是对传统汉族女性的沉重打击。
天才少女早成,才学远胜于父亲
[img]264843[/img]
蔡燕,文姬,东汉陈留,从小就被誉为“博学、有才华、优于音律”。每个神童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蔡文姬的父亲蔡勇是一位集文学、音乐、书法为一体的大儒家。当时,他被称为“天才”。作为蔡勇的独女,蔡文姬从小就受到家庭学习和书法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她才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才华。
据说蔡文姬6岁的时候就能分辨出钢琴的声音。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永夜鼓琴,弦绝了。燕说:‘第二弦’。永说:‘偶得之耳’。所以断了一弦问,燕说:‘第四弦’不可笑。由此可见,蔡文姬不仅聪明,而且有出色的钢琴技巧。
12岁的蔡文姬在书法上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传说她的书法端庄典雅,独一无二。唐代,张彦远曾在《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中说:“蔡勇的书法是神人传给崔媛和女文姬的,文姬传给钟友的,钟友传给魏夫人的,魏夫人传给王羲之的,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的。“蔡文姬的书法造诣甚至高于书圣王羲之。在文学造诣方面,蔡文姬也是女性不让须眉,苏东坡曾评论道:“蔡燕诗笔势如建安诸子”。年轻时的蔡文姬可谓风光无限,时人称之为“人知有姬,方知有蔡永”。
[img]264844[/img]
生活不仅仅是文学和艺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蔡文姬的一生,那么“高开低走”这个词无疑是最恰当的。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才华和学习都在倒退,而是意味着她生活的起伏。她年轻时在世界上很有名,这是蔡文姬人生的巅峰。
蔡文姬16岁时,母亲嫁给了河东世卫家卫仲道。作为一个河东世家,卫仲道自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学会了丰富的五辆车,在当时也是一个著名的人才。这对夫妇学习吸引力,志同道合也是不朽的伴侣,不幸的是,卫仲道很快就因病去世了。
魏仲道的死不仅让蔡文姬伤心欲绝,也让蔡文姬背负着杀丈夫的骂名。无奈的蔡文姬不得不回到母亲家。父母去世后,蔡文姬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家庭,在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孤独飘浮。
兴平二年,董卓老部李珏、郭思与外国人一起进入长安。在战争中,蔡文姬“为胡骑而获,不在南匈奴左贤王,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在匈奴的十二年里,可以说是蔡文姬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在蔡文姬自己的作品中,她也多次提到了这段黑暗的历史。在她的《悲愤诗》中,“边荒华异,人俗少义理”暗示了她在异国他乡被蹂躏和羞辱的各种情况。二是云:“人如兽,吃臭腥味,言兜离兮形。岁聿暮色时迈征,夜长兮禁门。不能睡起屏营。临广庭的登胡殿兮。玄云和喜月星,北风厉兮肃怜怜。胡茄动喜边马鸣,孤雁归喜声。乐人兴喜弹琴筝,音相和喜悲而清。吐心思,胸怒盈,欲舒气,恐彼惊,含着悲咽,沾着脖子”,诉说着流落异域12年的心灵所遭受的巨大创伤。
[img]264845[/img]
就在蔡文姬逐渐适应匈奴的生活状态,生下两个儿子后,曹操掌握了朝廷的权力,成为了大汉丞相,派使者持玄玉璧到匈奴赎回蔡文姬。匈奴王在曹操的压力下,不得不忍痛让蔡文姬归汉。但这样的归汉,对蔡文姬来说又是痛苦的。虽然她总是想回到大汉身边,但如果她真的跟着汉使回去,她会痛苦地离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对母亲来说,这不是一种折磨吗?
正如她在《悲愤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遇见时愿,骨肉来迎己。当儿子被抛弃时,你必须自救。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永远存亡,不忍与之辞。儿前抱着我的脖子,问母亲的欲望是什么?人言母当去,怎么会回来还时!阿母常仁慈,今天为什么更不慈?我还没有长大,奈何不顾思考”,这段骨肉相离真是催人泪下。虽然蔡文姬回到汉朝后,经历了艰难的收获,获得了来之不易的爱情,但心灰意冷的蔡文姬终于选择了回到山上,从此世界上没有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谁?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