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八年(749),唐玄宗下诏进行科试。宋州刺史张九高(张九龄的弟弟)非常欣赏高适的才华,并强烈推荐他去北京参加考试。在此之前,高适以诗歌闻名,时任殿中侍御史的颜真卿是高适的好朋友,也积极为高适出名。五十岁的高适终于不是极泰来了,考试和第一名。考试不到十天就从一介布衣华丽转身,成为封丘县尉。然而,这件事却成了李林甫“薄于文雅”的罪证之一。
有道科属于制举,是科举制度的补钉。虽然无法与严肃的科举进士和第一进行比较,但也是李唐挑选人才的重要渠道。按照规定:“文策高者专门授予美官,其次是出身。”中举后授予的官职水平需要根据其对策水平来判断。高适拿到了县尉的官职,显然比只给出身者好多了。
根据唐朝制度,县级政权分为赤县、京、望、紧、上、中、中、下七等。京城所在地为赤县、京兆县、河南县、太原府所辖县,其余五等根据人口和地理位置是否急需等进行区分。到开元十八年,6000多户是上县,3000多户是中县,不到3000户是中下县。封丘县是一个高度适宜的县,虽然不如赤(京)、但是,上、中、下县都比较好。
[img]263396[/img]
高适由一介布衣直接担任九品封丘县尉,不算荣宠,但也不算薄待。与其他人相比,他应该更幸运。
如初唐诗人王无竞,仪丰二年“初应写章举第,解褐授赵州栾城县尉”,栾城只是中县;神龙第一年,严格的进士和第后应该制举第,授常州义兴尉,义兴也是紧县;晚唐诗人李商隐担任学校书郎后,迁至弘农县尉,弘农只是紧县。
@ 紧,上县尉是两三个官员,高适以前是白丁,制举教官拜紧县尉,也是一种特殊待遇。与严格的李商隐相比,高适也是一种优惠待遇。此外,县长是县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对于刚进入官场的新手来说,这有利于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熟悉行政业务。没有基层的长期经验,如何在更高层次的职位上取得成就?
史家为高适抱屈,而当事人高适本人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去任时留下的朋友作《留下郑三、魏九、洛下诸公》云:
回忆昨天的相遇论久要,顾君说我轻常调。羁旅虽然像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料。简质不能浪费,年过四十还在耕种。
长歌达人杯里的东西,笑着前人后面的名字。幸运的是,明盛多招隐,山大泽征求尽。这时,我们不得不辞去渔樵,青袍裹在荷朝。
犁牛钓竿不见了,县里的官员来相邀。远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不知何日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一方面标榜清高,嘴里说不为斗米而折腰,另一方面却吸收着财富,奔向权门。
李白杜甫是这样的,高适自然不能避免粗俗,诗的结尾是“折腰”,事实上,是一种夸张,是一种炫耀,如果没有“幸运的明盛更隐藏”,高适怎么能“青袍裹在荷花圣朝”?
其实真正表达高适心情的是长安授封丘尉时的《留李右相》。:
[img]263397[/img]
风俗登淳古,君臣一庭。深谋九德,密不契千龄。独立调活力,清心豁冥。本枝连帝系,长策冠生灵。
傅解释殷道,萧何律汉刑。君衡持国柄,柱石总朝经。隐藏江山藻,气氛鼎奈铭。兴中都是白雪,身外都是丹青。
江海呼贫鸟,诗书问聚萤。吹嘘成翅膀,握住芳心。倚伏悲还笑,栖迟醉复醒。恩荣初就列,含育宵形。
有偷丘山惠,无时枕席宁。壮心见落景,生事感浮萍。莫以才难用,终期好听。不为门下客,徒谢少微星。
这首诗是高适写给当时的首相李林甫的。李林甫无疑是高适生活的主人。在诗中,高适毫不犹豫地把李林甫描述成一个与历史上贤惠的傅说和萧何相媲美的人物,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奸诈专权“口蜜腹剑”李林甫不同。这是怎么回事?
李林甫从开元22年(734)5月入相至天宝11年(752)仲冬去世,担任宰相19年。当他担任宰相时,正是唐朝发展到顶峰的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杜甫诗“回忆过去开元的全盛时期,小邑还藏着一万个房间。稻米流脂,米米白,公私仓库丰富”,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
这时,唐玄宗已经从最初的努力变成了易乐。他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我想高居无为,所以政委林甫怎么样?”唐玄宗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成了甩手掌柜,躲在深宫里,沉迷于道教的长生术,把所有的政治事务都托付给了李。
事实证明,玄宗眼光老辣,可谓知人。李林甫曾任吏部、刑部、礼部、户部、兵部近十年,曾任国子司业、御史中城等“清望”官。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中心的利弊。玄宗相信他,为李林甫任相期间经济、法律、军事各方面的大刀阔斧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李林甫的努力下,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至有玄宗“用人多,才能赢得我的心”的感叹。
[img]263398[/img]
从李林甫的一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否合格。
由于伎俩的原因,王如巴的岳父赢得了玄宗皇帝的青睐。有一次,他利用玄宗的快乐,勇敢地邀请女婿进士和第。玄宗兴高采烈,没有多想。他同意了他的非要求,并把它交给了礼部。
李林甫问礼部侍郎,王如果的文章水平如何,能不能达到第一位?
礼部侍郎也是个聪明人,既不敢违反圣旨,也不敢如实回答宰相的问题,只好含糊其辞,还是第一,落第。
李林甫听了弦歌,知道了雅意。他立即邀请了玄宗。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材,绝不是儿戏。如果这次为王如果开绿灯,规则制定者会带头破坏规则。“你怎么看材料?”
玄宗听了,也明白自己错了,只好收回自己的生命。
谁知道呢,王如巴得到了玄宗金口玉言的承诺,已经在家里叫朋引类了,“宾朋燕贺,骑盈门”大肆庆祝。
消息传来,王如果忍不住茫然若失。
为了维护科举公开公正,李林福甘冒着冒犯唐玄宗的危险,可见他对大是大非的态度。
为什么高适要感谢李林甫?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