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的兴衰与变迁,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接下来带你走进刘燕的故事。
我们通常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大人物主导的。绝大多数小人物在历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有限的作用。事实上,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小人物也可以改变大人物。例如,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小人物。
他叫刘焉。
刘燕,字君郎,东汉末年的宗室子弟,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裔。刘余于公元前128年去世,至东汉末年,已近300年。因此,刘燕并没有在宗室子女的身份上得到很多光芒,而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刘燕长大后被授予郎中一职。
[img]262815[/img]
160年,刘燕的老师朱天和刘燕离开了这个职位。这说明这个职位不值得纪念。
随后,刘燕来到今天河南省巩义市东南部的阳城山,成为一名教师。在古代,教书先生的地位很高,很受尊敬。没过多久,刘焉就被当地人推荐为“贤良方正”,进入仕途。所谓“贤良方正”,是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一门学科,由汉文帝设立。汉文帝希望从民间选拔“贤良方正直言极劝者”,弥补皇帝治理朝政的不足,以示广开言路。
刘焉进入官场后,曾任永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员。宗正负责皇帝亲族或亲戚勋贵等相关事务。他经常负责宗庙的礼仪。虽然他的地位相对较高,但他并不控制他的实际权力。
当时是汉灵帝刘红在位。汉灵帝是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昏庸无能,信任宦官,导致第二次党狱之祸,迫害600或700名大臣死亡。汉灵帝在位期间,宦官猖獗霸道。两位宦官张让和赵忠甚至被汉灵帝尊为父母。
为了搜钱,汉灵帝公开在朝廷卖官,实行明码标价。一个官位的价格与工资密切相关。若年薪为1000石,则标价为1000万石。也就是说,官位的标价是官员年薪的1万倍。官员花这么高的价格买官职,肯定会想尽办法搜民脂民膏,最后把这笔费用转给普通人。这样,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img]262816[/img]
汉灵帝的胡作非为,连宦官都看不见。宦官吕强建议汉灵帝:“世界上所有的财产都是陛下的。为什么要分开和私人?”这意味着让他克制自己,不要吃得太丑。汉灵帝根本听不进去。
刘燕在法庭上当了一段时间的官员。她担心法庭上的各种混乱。她真的很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以避免上半身的麻烦。然而,他不想离开。他必须找到一个理由。因此,188年,刘燕向汉灵帝提出建议,说:“刺史、太守、货贿为官,剥削人民,导致叛乱。可选的著名大臣认为牧伯,镇安方夏。”
这是什么意思?刘燕认为,刺史、太守等地方官员现在贿赂买官,剥夺人民,导致叛乱和亲属离婚。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廉洁的朝鲜要员担任当地州县长,到当地保卫和稳定世界。
[img]262817[/img]
汉灵帝感觉很好。在此之前,许多刺史和太守权力太大,听不到朝廷的问候。现在有人主动为朝廷分担忧虑,自愿削减刺史和太守的权力。这不是很好。
因此,汉灵帝批准了刘焉的建议。历史上称之为“废史立牧”。
汉灵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废史立牧”后,刺史和太守的权力得到了抑制,但他们的权力并没有收到朝廷,而是集中在州牧手中。州牧有地方军政权力,不受朝廷控制,形成了新的分离力量。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诸侯,如董卓、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后来,曹操敢于公开威胁汉献帝,“威胁皇帝命令诸侯”,持续了24年。
[img]262818[/img]
汉朝成立于公元前202年,至188年近400年。在过去的400年里,汉朝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暴。除了王莽篡夺汉朝的短暂中断外,其余的都是惊险的。然而,自“浪费历史”以来,汉朝已经失去了对当地官员的管理,400年的基础被摧毁了。
刘燕本人也是“废史立牧”的受益者。起初,他自愿成为交州牧羊人。在听了董福的话后,他要求改为宜州牧羊人。刘燕到达宜州后,以小偷堵塞交通为由,中断了与朝廷的联系。他“努力工作”了20多年,并将宜州管理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然而,益州后来受到刘备的青睐。212年,刘备和刘燕的儿子刘章反目成仇,大举进攻益州。经过两年多的恶战,刘章终于被迫投降。214年,刘备成为益州新牧羊人。221年,刘备成为成都皇帝,成立蜀汉。
刘燕没看错。益州确实有天子之气,但不是他们家的。
刘燕提出[废史立牧],一旦汉朝400年的基础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