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今天给大家讲讲陈振龙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人,漂洋过海,来到吕宋(今菲律宾)做生意。当时有很多福建人去东南亚做生意。
陈振龙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读诗读书,不到20岁就考上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加入了商业海洋,成为了一名商人。
到达吕宋后,陈振龙发现当地有一种叫红薯的作物。这种作物抗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易于存活,生熟可食用。他认为他的家乡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荒地。如果把这种作物引入福建,不能大大缓解灾害的影响,拯救无数人吗?
[img]262570[/img]
事实上,红薯并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红薯起源于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地理发现”开始,红薯、土豆和玉米从南美洲传播到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将红薯带入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红薯视为“奇迹”,不允许将红薯传播到其他国家。陈振龙不能公开带走红薯,所以他不得不找到另一种方法。
他是怎么做到的?将甘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避免检查水平,乘船渡海返回中国福建厦门。
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全谷物道歉。陈振龙让儿子陈经伦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红薯。金学曾经同意过。因此,陈振龙的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个开放空间进行了试种。四个月后,红薯收获颇丰。小人物像胳膊,大人物像拳头。它们尝起来像梨枣,可以充饥。
红薯试种成功。金学命令福建各地种植红薯。红薯收获后,饥荒得到缓解。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建立了先薯亭,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引进和推广红薯。
[img]262571[/img]
红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加上“湿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蜂蜜,味如栗子”,迅速在全国推广,成为北方干旱地区和南方山区的关键粮食作物。
清朝乾隆时期,朝廷鼓励民间以官方名义种植红薯,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种植”。随着朝野的积极推广,红薯迅速在全国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仅次于大米、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红薯出现在中国之前,中国的主要作物是大米、小麦等。大米和小麦不能在山上种植,使大片土地成为荒地。红薯来到中国后,可以种植在大米和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区,将大量不能种植的土地变成可耕地,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
同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人们种红薯解决温饱问题时,他们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商业、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工商业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红薯盛世”,虽然有些夸张,但并非不合理。
[img]262572[/img]
众所周知,宋朝以来,中国人口一直徘徊在1亿左右。然而,清朝道光时期,中国人口飙升至4亿。从1亿到4亿,红薯在3亿人口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引进和推广红薯的陈振龙被称为“红薯之父”。
为什么陈振龙成就了康乾盛世?他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