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王位之争就是一件大事。胡亥为王位和赵高等人谋杀了公子扶苏;曹丕为了巩固王位,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诗;杨迪皇帝杨光为王位杀父杀兄;李世民计划了玄武门的变化。皇位之争很少不流血。
贞观17年,王子李承乾被废墟。太子之争在唐朝再次掀起了一股汹涌的浪潮。李志和李泰为王位采取了自己的措施,大臣们不愿意落后。然而,在唐朝的储位之争中,长孙无极的地位值得深思。两位王子都是他的侄子,但长孙无极站在李志身上,而不是李泰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李世民说了两个字。
[img]261601[/img]
为了皇位,李泰用尽了最大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王位通常由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不能,他就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是与明媒结婚的妻子生下的儿子。在古代,虽然有三妻四妾,但只有一个是明媒结婚。对皇帝来说,他是女王。理论上,只有女王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然而,大多数时候,王位之争非常混乱,自己的儿子可能无法继承王位。
[img]261602[/img]
前太子李承乾被废墟后,试图谋反叛,东窗事件发生后,他被废为普通人。这样,李泰和李志就留下了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当时,李泰23岁,不知道他和李承乾打了多少次仗。李承乾最终被废墟,这与李泰有很大关系。李泰一直是争夺储位的老油条。当时,只有15岁的李志是一个小白人。他也优柔寡断,非常虚弱。
李泰被废墟后,立即向父亲李世民致敬。这种关注现在似乎有点过分了。李泰说,在他死之前,他会杀死他的孩子,并把他的位置传给他的兄弟李志。李泰的意图很明显,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和李志之间的兄弟情谊。
这一举动并不聪明。李世民最大的弱点是兄弟情谊。当时,他计划了玄武门的变化,杀死了他的兄弟,强迫李渊退位。虽然李世民获得了王位,创造了盛唐的基础,但他失去了家庭的感情。他特别重视家庭的感情。他自己最害怕的是,孩子们也上演了玄武门。李泰的做法直接击中了李世民的弱点。有一段时间,李世民想把王位传给李志。
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位置
储君之争,从来都不是兄弟之间的事,一定有各自分派的大臣介入其中。
虽然李志优柔寡断,不怎么争取,但朝鲜大臣不想让他放弃,尤其是他的叔叔孙无极。这很奇怪。从血缘关系的角度来看,长孙无极是否参与储存争端并不重要。对他来说,主要的矛盾是确保储军是他的第一个儿子。李泰和李志都是他的侄子,手掌和手背都是肉。如果他参与了兄弟之间的王子争端,这也可能导致鹤蚌争夺渔民的后果。
[img]261603[/img]
但是长孙无忌显然还有另一个考虑。他想让自己的家庭繁荣昌盛,模仿历史上外戚干政的例子。@ 如果李泰成为皇帝,皇帝非常强大,外戚的话语权很低,这显然不利于长孙家族的发展;相比之下,佛教系的李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长孙无极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参与储位之争。
长孙无极对李治的看法其实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唐太宗曾经说过两个字来评价李治——仁懦。李治是个好人,但他太懦弱了。这两个字就是长孙无极支持李治的原因。
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中,李治和李世民差别最大,没有李世民的铁血气息,但幸运的是,他们的性格还不错。前太子刚强果断,先是计划暗杀李泰,被废后又计划造反。李泰才华横溢,是当时的藏书家、书法家和鉴赏家,最受李世民青睐。李治不仅慷慨,而且有点懦弱。这对一代君主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对权臣来说却是最好的。
[img]261604[/img]
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算在李泰的阴影中站稳了脚跟。但李泰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他跑去吓唬李治,把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和李治比作。他想让李治犯错。结果,李治很懦弱,只是担心,根本不敢做任何事情。最后,李世民看透了这种担忧。结果,李世民问了原因,逐渐对李泰不满。
长孙无极是当时的重要大臣。他支持李志。当然,很多朝鲜大臣都站在一起。他们认为李志是孝顺的。当皇帝是最好的。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李志。最后,在长孙无极的操作下,李志成为了皇帝。
武则天是李治成全的
[img]261605[/img]
正如长孙无极计划的那样,唐高宗李志即位后,长孙无极成为朝廷第一权臣。无论皇帝发生什么事,他都需要先问长孙无极。皇帝采纳了长孙无极演奏的一切。
[img]261606[/img]
然而,长孙无极终于遇到了克星。他阻止李志立武则天成为女王,但没有成功。可能陷入感情的人都是不理智的。在不必要的叛乱罪下,李志将长孙无极流放岭南。一代著名大臣在黔州上吊自杀。他计划外戚干政,李志为储君,最终帮助了一代女王武则天。
[img]261607[/img]
人会变,即使人不变,事情也会变。
储君之争是一件大事 长孙无忌支持李治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