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是一个混乱和英雄的时代。所谓时代造就英雄,李嗣源就是其中之一。李嗣源是沙陀族人。他从小就勇敢而擅长骑马和射击。13岁时,他在李国昌(李克用的父亲)军队中担任首领。后来,他得到了李克用的赞赏,被收为义子,成为李克用的第十三太保之首。
884年,李克用被朱温困在汴州上源驿。朱温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李克用又喝多了,导致晋军惨败。当时,李嗣源也在军营,但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但就是这个十七岁的孩子,拼命在乱兵流矢中救出了李克用。在这场战争中,李克用看到了李嗣源的英勇。从此,他要求李嗣源领导亲兵。后来,李克用又将李嗣源手下的500猛士命名为横冲都。李嗣源也被称为李横冲,横冲直撞的横冲,这个绰号也很适合李嗣源。
[img]260690[/img]
898年,李思昭出兵马岭关,被后梁名将葛从周击败。李思昭退入青山口,葛从周断绝了退路。晋军惨败,步兵不敢作战。看到军队即将崩溃,李思远在关键时刻赶到了。他告诉李思昭,虽然步兵散了,但如果我们这样撤退,我们肯定会被打败。最好是死战,也就是死战场,比当俘虏强多了!
李思昭点头同意,表示愿意做李思远的副手。
就这样,李嗣源带着他的下属抢占高地,摆开阵势,对梁军大喊:我的晋王让我从周的生命中取葛,别人不要来这里找死!说着,他纵马横抢直入梁军阵,左右冲杀,横冲直撞。李嗣昭也趁机杀出,梁军退了。李嗣源和李嗣昭迅速收兵。在这场战斗中,李嗣源身上四箭,血都流到了大腿上。李克亲自为他解衣上药,还摸着他的背说,我儿真是神人啊!四箭在李嗣源身上依然奋勇杀敌,从此,他的名声更大了。
902年,后梁名将叔聪击败晋军,再次围攻太原。虽然李克用亲自监督战争,但情况对他们非常不利。李克用甚至有抛弃城市逃跑的想法。李思源坚决反对。他向李克用发誓,只要我们在这里,我们就能守住太原。
李思远没有吹牛。他亲自带领敢死队出城,昼夜突袭,抓住梁军的将军游昆仑。梁军失利,晋军逐渐聚集,梁军看到自己赢不了,不得不撤退。908年5月,刚刚继任晋王的李亲自救援了泸州。李思远和周德威分兵攻打梁军临时建造的夹城。
[img]260691[/img]
李思远指挥士兵在夹城东北角砍掉梁军布置的鹿角阵,让人背着柴火填补沟壑,下马对城市大喊大叫,仿佛晋军的主力聚集在这里。与此同时,周德威也在夹城西北角大喊应和,而李则趁机发动总攻。梁军一时不知晋军的主力在哪里,也不知该把重心放在哪里。就这样,梁军大败。而夹城大捷则让晋军彻底解除了泸州之围。在这场战争中,李嗣源率先攻入夹城,功劳最大。
911年,在柏乡之战中,晋梁两军对峙。李看到梁军强壮,担心军队怯战,就去找李思远。李花了一点心思。他先给李思远酒,然后说骑白马和红马的梁军将军真的很吓人!
李嗣源是谁?李克用十三太保之首,他听了李的话笑了,说梁军那是徒有其表,看我怎么破他!
听了李嗣源的话,李也笑了,说李嗣源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手,这场战斗一定会赢。
李嗣源并非吹牛,他喝了李存旭赐的酒后翻身上马,直冲梁军的白马将军而去。
李说的两个人很快就被李思远活捉了,这是五代版的温酒斩华雄。有了这个铺垫,晋军追求胜利,很快在柏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李思远的铺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英雄般的关羽也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917年,契丹入侵,幽州守将周德威告急。李嗣源率领5000名先锋先去救援,李存审和阎宝率领军队赶到。
李思远带领先锋军穿越大房岭,沿着山涧前进。契丹的骑兵真的不是素食主义者,而是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每次遇到山谷,他们都会抓住山谷的入口,准备拦截李思远。李思远和养子李从可拼命战斗,击退了契丹的多次拦截,最终将军队推到幽州外60英里处。
[img]260692[/img]
就在李嗣源和他的手下暗自高兴的时候,契丹骑军突然被杀。唐军大吃一惊。李嗣源不怕危险。他告诉大家,将军的职责是在危险面前授命他,为国家献出生命。今天是为国家服务的时候了。你可以看到我的父子如何与敌人打交道,如何为国家服务。
之后,李思远站起来冲进了敌人。他用胡话对契丹人说,你们这些人不是我的对手!说着,他的舞槌战无不胜,很快活捉到了契丹教练。李思远身后的军队看到了这一点,迅速抓住机会进攻。他们打败了契丹,解决了幽州的围攻。
李思远在战斗中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奠定了他十三太保第一的巩固地位,也为他后来当皇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战争的五代时期,强大的能力是最大的优势和资本。
为什么你能成为十三太保之首?他的实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