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李恪被诬陷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他是唐朝的王子,也是前朝的孙子。他有两个王朝的皇室血液。但他的生活充满了悲剧。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克。
唐太宗有14个儿子。根据继承制立长立法的原则,李可没有资格登上王位,但他的母亲是杨迪皇帝杨光的女儿。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可的身份比兄弟们高贵得多。
[img]260465[/img]
如果只是高贵是不够的,历史上的李恪很聪明,史书上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 “太宗常称其类自己。名望素高,甚至物情所向。”、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才高辩悟。”
当古代历史学家记录一件事时,他们往往像金子一样珍惜文字。但是历史学家毫不犹豫地称赞了李恪。正是李恪的优秀使李世民特别爱他。贞观十七年,王子李承乾被废除,唯一的儿子李治懦弱。
唐太宗想到了李可。他向长孙无忌征求意见,但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高兴,指责长孙无忌只重视李志,而不是把李可当作侄子。唐太宗的话没能打动长孙无忌。他已经站在侄子一边了。
[img]260466[/img]
也许从那一刻起,长孙无极就动了杀机,想摆脱李治最大的竞争对手,李恪。经过反复考虑,唐太宗最终选择立李治为王子,但他的决定无疑把李恪带入了无尽的深渊。
李世民死后,李志成功登基,长孙无忌成为顾命大臣。在长孙无忌看来,他首先要摆脱的是李恪。机会来了,“永徽,房遗爱谋反。”因为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和李恪兄妹关系深厚,被长孙无忌诬陷。
李恪被处死前,他对长孙无忌发誓,“长孙无忌窃取威权,构害良好。若宗社有灵,见其
家庭灭亡!”李恪被杀时,大约34岁,这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也是有所作为的时刻,可惜死于政治斗争。
[img]260467[/img]
李恪的毒誓很快就得到了证实。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接到密报,称监察御史的李巢与长孙无极勾结,试图造反。长孙无极的最终结局是这样的。他削去了官职和封邑,迁往黔州。不久,长孙无极被迫上吊自杀。“没有三个家庭,所有的近亲都是岭南奴隶。”
为什么李恪会被诬陷?临死前立下毒誓,很快就真的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