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遇春身上没有伤疤?以上问题将在下面逐一公布。
在古代,战争不同于现在。由于科学技术尚未发展,现代战争中没有枪支、枪支等热武器。当时,主要的作战工具是砍刀和长矛。它们基本上是近距离肉搏战,只有箭和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古代,士兵们进行了一场战争,人员的损失远远大于今天。在现代战争中,没有人可能在轰炸后受伤,但在古代,双方的敌人都来了,所以结果不是你死了,就是我死了。@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挂彩是很正常的。
[img]258207[/img]
不仅仅是士兵,很多将军也是如此。
以唐朝开国大将秦琼为例,他年纪大了就一直体弱多病,这在武将中是非常罕见的。他自己的解释是,他年轻时打得太勇敢了。经过200多场战斗,他总是带头,经常受重伤。从他体内流出的血可以容纳石斛。事实上,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所以他看起来像今天。
宋朝将军秦翰也是如此。和秦琼一样,他一生都在战场上战斗了几十年,身体受伤,被正史记载了四十九次。
以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战场上,士兵越勇敢、越勇敢、越不可战胜,他们受的伤就越多。即使许多将军在杀死敌人时兴起,他们也会赤膊上阵,继续冲锋陷阵,自然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而那些胆小的老鼠,不敢冲锋陷阵,上场杀敌首先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因为自己没有和敌人打过多少仗,自然很少受伤。
@ 战将身上因伤而留下的伤疤,完全可以作为军功章,用来代表战将是否足够勇敢,以及作战能力如何。
虽然这可以看作是一条法律,但一切都有例外。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确实有一位将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带头杀敌几十年,但他的身体没有留下疤痕。
他是清代虎将,陕甘总督杨遇春。
一看到遇春第二,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明朝的开国将军,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常遇春。的确,常遇春的名气直到今天才如雷贯耳。朱元璋能赢得世界,离不开常遇春的贡献。
[img]258208[/img]
然而,虽然这位杨遇春并不是常遇春的知名人士,但他的领兵作战能力并没有输给常遇春。只能说他生不逢时,没有常遇春的机会。
杨遇春原本是四川普通家庭的一员。他从小就学习武术。当他长大后,他走上了获得武术的道路。这种武术是武则天统一世界时创立的。它给了更多的民间人才机会,并被后人保留下来。杨遇春是一位受益于武术的武术家。
杨玉春通过武术一举成名,进入中央军队,开始了58年的军事生活,直到77岁死于疾病,一生致力于军队。
在这58年的军旅生活中,杨遇春打了几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每次都带头冲进敌队杀死敌人,但一次也没受伤。
从理论上讲,这是不可能的。无论一个人的武术有多强大,面对成百上千的敌人,他都无法完全防御。身体受伤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杨遇春做到了。
而且,杨遇春也不是像李渊那样坐在后面,让士兵上阵杀敌的人。他背后没有支持者。这么多年来,杨遇春一直靠自己冲锋,一步步从底层官员爬到总督,靠自己的刀枪拼出来。
在冷兵器剑相争的时代,杨遇春能不辜负一点伤害,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连皇帝都忍不住问起这件事,还连连称赞他。
口说无证,有史书记载为证据,可以证明杨遇春是一个从不退缩的将军。
[img]258209[/img]
以其中一场战役为例,《清史稿》中有许多关于杨遇春的战役记录。
李文成造反事件是杨遇春平定的。然而,当杨遇春带领团队调查敌情时,他被李文成的千人部队埋伏,场面一度非常危急。
然而,杨遇春并没有投降,而是带领一支只有80人的队伍与敌人作战。结果,杨遇春的队伍只伤害了两人,李文成的千人部队死亡了200多人。
原本撤退的杨遇春部队少了两个人,又回去抢了他们的尸体,才继续撤退。
杨遇春的秘诀就在于此。他非常珍惜士兵。当他们像手和脚一样对待他们时,他会经历数百场战斗而不受伤害,以换取士兵的绝望保护。
总结成一句话:控下有恩,得其死力。
清朝著名将军杨遇春一生经历了数百场战役。为什么他没有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