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头脑正常的皇帝都特别重视皇子教育。皇子教育的效果,特别是未来可能继承王位的王子的道德和才能,往往与本朝的稳定有关。
清朝的皇子教育是历代所不及的。若形成制度,则从康熙时期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开国和争夺世界上。当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孙女长大后,他们给予军事权力,帮助他们的父亲和祖先谋取皇帝的事业。
[img]254384[/img]
玄烨能成为康熙皇帝,成为一代名君,是顺治皇帝母亲孝庄皇太后精心培养的结果。
孝庄天性聪明,对满、蒙、汉文化有相当大的了解,同时在皇太极、福临三十多年的辅政经验。
无论是安排孙子的学习,还是指导孙子处理政务,都得心应手。
孝庄晚年是幸福的,爱孙在她的精心培养下长大,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同样让孝庄欣慰的是爱孙玄烨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孝顺。
生活在清宫多年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写道:
最优秀、最典型的孝道,就像(康熙)皇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正皇太后曾经对他有过养育之恩,皇帝对她在各方面的体贴和顺从,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康熙皇帝有很多孩子。从14岁到65岁,他有35个王子和20多个公主。
在他的苦心培养下,康熙王子的整体素质居清朝第一。康熙皇帝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向儿孙们讲述满洲的“旧典”。
因此,诸子更好地继承了满族遗风,骑射技术都很出色,而且从小就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感到愤怒,能够写诗。
[img]254385[/img]
其中,很多人还工作书法绘画。
皇太子银仁的书法相当出色,皇三子银芷、皇四子银胤、皇七子银佑、皇十三子银祥、皇十四子银仁等人也写得很好。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准噶尔,王子一直在北京代表政务,这显示了他对皇储的信任。
为了让诸王子亲身体验战争,康熙皇帝在第一次亲征时,还在八旗各大营安排了六位年长的王子。
如果说太子监国仍然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常见的事情,那么康熙皇帝在建立东宫的情况下,让所有皇子参与国家政治,综合管理首都的军事政治重要任务,对于实行长子王位继承制的汉朝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客观地说,康熙皇帝似乎在传授和培养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方面非常成功,但他相对忽视了诸子的行为教育。
因此,他在培养儿子成为文武兼备人才的同时,也埋下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的导火索,成为康熙后期阻碍皇权集中的最大制约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帝是另一个教子的失败者。
[img]254386[/img]
从雍正帝开始,限制王子从政。康熙帝的教育宗旨注重实践,反而被认为是一个教训。
雍正帝自视很高,总认为诸王子资质平平,“缺乏优秀人才”,包括弘历。虽然他传给了弘历,但他并不踏实...
九子夺权隐患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康熙帝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