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吕雉被困在项羽军营时,齐夫人成了刘邦的新宠。虽然吕雉被项羽释放,但饱经风霜的吕雉很难再得到刘邦的青睐。因此,吕雉和齐夫人有着“讨厌丈夫”的矛盾。此外,在汉高祖十年(前197年)时,刘邦打算用齐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刘英的王位。在新的仇恨和旧的仇恨下,他们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img]253341[/img]
对于齐夫人来说,刘邦无疑是非常受宠爱的。刘邦一定非常喜欢刘如意。韩信和彭越去世后,刘邦可能对吕雉的残忍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为什么刘邦不处死吕后,以确保齐夫人母子的安全呢?事实上,原因很简单。为了确保刘氏国家的稳定,他不得不留下更强大的吕雉。
吕氏在朝中影响很大,刘邦与吕雉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吕雉和刘邦的结合更像是一场政治婚姻。刘邦从事到最终夺取世界,离不开吕氏背后的支持。刘邦在沛县发动反秦起义后,吕雉的兄弟吕泽随后在砀县单父发动起义,并“派兵佐高祖定天下”。
[img]253342[/img]
由于吕泽独立成军,虽然吕泽在汉初只被封为武侯,但在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争霸时期,他只被明确标记为吕泽的下属,包括阳都侯丁复和曲成侯(汉书作虫达)、都昌侯朱云、阳夏侯陈晨、东武侯郭蒙、信武侯靳涉、阳陵侯傅宽、阿陵侯郭亭、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丁复、蛊逢等是十八功侯之一,这说明吕氏在朝中的影响力。
吕雉作为刘邦的原配,他的儿子刘颖是唯一的儿子。因此,刘颖不仅早早成为王子,而且是唯一的继承人。然而,唯一的问题是刘颖的性格。因为他的性格软弱,刘邦年纪大了。一旦他百年后出现“弱母强”的局面,再加上吕氏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没有人能保证刘颖能否稳定刘氏的国家。
[img]253343[/img]
因此,当吕泽在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平定韩王信叛乱的战争中死亡时,刘邦开始计划废除刘英的王子,并将齐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改为王子。然而,刘邦从未想到的是,由于传统宗法制度的强大影响力和吕后的秘密规划,这一举动遭到了大多数朝臣的强烈反对,而所谓的“商山四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舆论。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使刘邦不得不放弃易储的举动。
虽然易储之事已经结束,但刘邦不得不另辟蹊径,以确保刘氏国家的稳定。事实上,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削弱和消除吕氏的影响力,尤其是吕氏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我甚至怀疑陈晨的叛乱和赵王张敖的废除是刘邦故意的。晚年,刘邦甚至毫不犹豫地处死了樊迅,因为樊迅是吕雉的姐夫。
如上所述,吕雉不仅有自己的战略手段,而且吕氏在汉初的朝廷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而保证了刘颖王位的稳定。由于时局的变化,吕雉和刘邦从最初的合作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然而,即便如此,刘邦仍然没有选择摆脱吕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吕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刘颖的王位稳定。
为确保刘氏江山稳定,刘邦需要吕后牵制外廷
正如前面提到的,刘颖的继位是正当的,唯一的问题是性格。按理说,刘颖继位时已经十六岁了。事实上,这个年龄在古代是可以亲政的。然而,他的性格使得在西汉初混乱的岁月里很难坐稳王位。
[img]253344[/img]
对于像刘英这样性格软弱的皇帝来说,无论是面对朝鲜许多开国英雄,还是面对许多外国姓氏和诸侯,都很容易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导致国家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相当聪明、手段强硬的吕后是刘英的一大帮助,可以帮助他稳定王位,但同时也要防止吕后抓住机会夺取权力。
首先是外部威胁。刘邦继位后,他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臧茶谋反被杀,韩王信勾结匈奴叛逆被杀,当然是自作恶,但赵王张敖被废,彭越先废后杀,英布谋反被杀,显然是刘邦顺势而为。至于韩信被杀,一般都是吕后做的。异姓诸侯王被清除后,刘邦先后登封九大刘姓诸侯王,并与大臣们定下了“非刘姓不能称王”的“白马之盟”。
[img]253345[/img]
其次,在朝廷内部,刘邦主要关注关系密切的丰富部门,长期跟随自己的直系,这可以从“病榻问相”中看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朝臣对刘颖的支持。@ 正如前面所说,吕氏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吕后在朝廷中默许培养势力。从而形成内外法院相互约束的平衡局面。
这样,到了刘邦晚年,西汉就形成了吕后与大臣相互牵制、刘王作为屏障的布局。当然,为了保证这种平衡足够稳定,刘邦尽量把兵权交给最值得信赖的将军,比如灌婴、周波等。
[img]253346[/img]
如果朝廷内外的这种平衡真的能像刘邦想要的那样维持,那么在外臣的约束和刘姓诸王的维护下,吕后就不会拥有滔天的权力。在周昌的帮助下,齐夫人母子的安全可能得到保障。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刘邦的意料。刘邦去世后,吕后迅速掌管了政府,皇帝软弱无能,朝廷大臣别无选择,刘姓诸侯王各有鬼胎。随着朝中平衡的破裂,戚夫人和刘如意的生命自然无法挽救。
事实上,对于刘邦这样的开国君来说,虽然他很好色,但他并不是一个昏君。他自然知道如何在江山和美女之间做出选择。齐夫人和刘如意为了刘氏的稳定和传承而算什么?
刘邦得知吕后是个无情的人 为什么刘邦死前不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