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战爆发。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战争。
是当时燕王朱棣看不到一年的功夫,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纷纷被砍。
因此,为了抵制建文帝朱允炆的强势削藩,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政变,直到最终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基称帝,为明成祖。
但问题是,在政变发起之前,建文帝刚刚登基,立足不稳,明朝的诸多藩王,尤其是驻扎在九边重镇的藩王,几乎都坐拥重兵。
正如史书所说,燕王朱迪坐在北平,有权“控制沿边士马”。宁王朱权“统塞上城90,带甲8万,革车6000”。其他九边藩王也是如此,几乎都符合史书中“九王都有重兵”的评价。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以太强硬的态度强势削藩。作为东宫的伴侣,陪伴建文帝多年的黄子澄不可能不清楚。
[img]251591[/img]
那他为什么还主张削藩,而且是这么强的削藩呢?
明初藩王只领兵权
事实上,这应该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作为一个导致春秋战国乱世的制度,朱元璋无法理解其一系列缺点。
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分封藩王以来,其实已经考虑到未来藩王势大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复制分封制度。
顾名思义,让这些藩王“止建番号,从未破土”,就是给这些藩王领兵权,却没有分封土地。
与此同时,对藩王领导的兵马数量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每个王府设三护卫”,即6万人左右。
换句话说,即使九边重镇的藩王多年来一直在战斗,实际统兵人数与这一数据略有不同,但也不会太过分。几乎不可能有一个藩王拥兵超过10万甚至更多的事件。
另一方面,截至洪武末年,仅守卫京师的京营兵力约有48名守卫,近28万人,还有神机营等精英。
明朝很多卫所分散的兵力已经达到150多万,总兵力直接达到200万。这还没有算同样数量的预备役兵力和乡兵。
[img]251592[/img]
黄子澄主张强势削藩的实质
黄子澄主张强势削藩,基本都是靠这一点。
毕竟,在明朝太祖朱元璋分封制度的影响下,明朝的“分封制度”不能说是分封制度。所谓的藩王基本上是一些有着明朝皇室血脉的“军事指挥官”。
而且只有领兵权,真正的“调兵权”其实都集中在明朝的“兵部”手中。
即使藩王把所有的兵力都培养成亲兵,也没关系。没有封地,藩王的兵力很难补充,他们驻扎的土地仍然是明朝的领土。
一旦在当地招兵买马,无疑是“造反”的犯罪。更不用说很难得到人民的支持了。当地招募的兵力能阻挡明朝京师近28万的精英吗?
毕竟,当建文帝登基称帝时,一方面,明朝是“洪武之治”的繁荣景象。经过几十年的休养和休息,人们刚刚摆脱了元末乱世的阴影,根本不愿意打仗。
另一方面,“造反”是名不正言不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过不去。藩王造反相当于破坏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img]251593[/img]
支持自然更不可能。
此外,在黄子澄提出的削藩意见中,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在任期内也做了不少违法行为。
削藩也是师出名,名正言顺,而且与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相比,显然难度较小。
@ 如果不算后续发生的事情,光考虑黄子澄削藩意见的可行性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标准还是法律标准都可以行。
至于后续靖难战役中发生的宁王被软禁北平,部分藩王选择中立,明朝廷内部出现叛变等诸多变化,都是后话,这里就不提了。
为什么黄子澄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