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袁崇焕的死,很多人会觉得他死得很委屈,被凌迟处死,对他更有同情心。然而,许多人认为袁崇焕的死一点也不委屈。事实上,他的死是由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罪恶。为什么袁崇焕做了什么?他的死值得吗?如何评价袁崇焕?
1、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
[img]251201[/img]
明末,党争层出不穷。其次,明朝的财政状况也很紧张。当时,朝廷的资金都花在了明朝的藩王上。明末,明朝有许多藩王,他们的后代有无数的情况。然而,据说朱家族的后代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人。
虽然数百万人被夸大了,但明朝的皇室数量是不可或缺的。然后,明末,后金和明朝的农民起义不断出现。这时,明朝就要灭亡了。明末也有很多厉害的英雄,所以袁崇焕一定是其中之一。
熟悉明史的人一定很熟悉袁崇焕的名字。明末,袁崇焕守卫辽东,为后金的斗争做出了贡献。万历四十七年,35岁的袁崇焕成为进士。这时,袁崇焕是一名文官,但后来在孙传庭的指导下,他成为了一名将军。因此,袁崇焕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袁崇焕见到了明朝的朱从校。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开始展示自己的技能。当时,袁崇焕对明朝说:“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个人呆在这里。”袁崇焕对明朝说,只要我给我足够的兵马和钱粮,我就可以独自守卫山海关。仅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崇焕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2、袁崇焕死不冤
让我们来看看《崇祯长编》中记载的崇祯时期袁崇焕和钱龙锡定罪的诏书:诏书以袁崇焕为代价无效,专门欺骗,以市米为代价盗窃,以谋钱为代价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力遣散,在薄薄的城市下潜携喇嘛,坚持进城,各种罪恶...
老袁最后的罪行主要有三种:善主和议、专杀大帅、市米资盗。平心而论,这三种罪行,在今天看来,都是杀头罪。袁崇焕做了这些罪行吗?我真的做到了!
一、作为一军统帅,未经朝廷讨论,擅自与敌人和谈;
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袁崇焕自作主张,派人到沈阳吊唁,开始与后金和解。“崇焕第一次和解,中朝不知道。还有报纸,优点许之,然后以为不计,经常戒甲。”袁崇焕第二任督察辽东后,与皇太极和谈,尽管后金主动提出这次和解。虽然皇太极多次要求与明朝和解,但实际上大多是军事行动前后欺骗性的缓兵。
崇祯即位后,皇太极多次致信崇祯皇帝、祖大寿、毛文龙等人进行和谈,但都没有得到回复。可见明朝君臣对和谈是非常忌讳的。崇祯两年,皇太极得知袁崇焕回来后,派人致书要求和谈。袁崇焕收到一封信,但反应积极。他们的信来回交谈了很多次,直到10月,皇太极发动了自己的战斗,入关围攻北京。
二, 为了杀异己,为了和谈开路,越权杀死友军指挥官毛文龙;
[img]251202[/img]
崇祯二年7月,袁崇焕在皮岛用尚方剑杀死了同样拥有尚方剑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当时,袁崇焕向皇帝请愿:“臣今杀文龙,以肃军。如果将军中有文龙,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大臣不能成功,皇帝也会杀死文龙。”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很震惊,但他不得不赞扬他的命令,并下令宣布毛文龙的罪行。
袁崇焕主任,持方剑的权力,是“副将以下地方正法,总兵官革职听察。”他知道“文龙将军,非臣得善于处罚”,但他大胆自负地杀死了毛文龙,后果严重。一方面,它引起了崇祯皇帝和朝臣对袁崇焕的怀疑,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也瓦解了毛文龙建立的东江军队,失去了约束后金的战略作用。
三, 在朝廷三令五声明禁止的情况下,擅自开米市卖米(据说是买马)。
崇祯二年春,蒙古喀喇沁部发生大饥荒,要求袁崇焕通市。袁即将上奏,将开马市卖给蒙古粮食。此时,朝中已知喀喇沁等部投金,崇祯皇帝警告袁崇焕:“据报道,西夷市购买商品,明明是接应东夷,借寇资盗,怎么能听许?而袁崇焕则不以为然,上疏抗辩,为蒙古求情,最后迫使朝廷同意在蒙古开市卖米。结果满清恰逢荒年,这个袁大人卖的米,恰好成了满清绕道蒙古进攻北京的军粮。
袁崇焕的死不是清朝人编造的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因欺君失职而被杀。按照明律,敌人入境不能拦截,攻城不能入保,要依法抓治。袁崇焕被杀并不冤枉。
[img]251203[/img]
3、乾隆皇帝如何评价袁崇焕?
乾隆皇帝称赞袁崇焕之前,有很多人怀念袁崇焕,但明末以来,也有“批袁派”,以贫困的前文艺青年张岱为代表。张岱冷笑袁崇焕的身高,说他短小精悍,形似山公,性急躁。喧臂聊天下事,多疯言不愧,稀奇谈起袁崇焕“五年灭寇”的豪言,究竟是“寇不克灭,而自灭之耶。张岱自然是以成败论英雄,他自己也没去过东北前方,这段袁崇焕说谎的描述估计也是他过去从东林党前辈那里听到的。
袁崇焕周围的人几乎一致认为袁崇焕是个大忠臣,他被冤杀了。袁崇焕坐牢后,平民程本频频疏为袁崇焕平反,最后要求与袁崇焕同上法场赴死。在法场惨死后,袁崇焕的家人遭遇了溺死之灾。崇祯甚至一度动了杀袁崇焕全族300多口的念头。幸运的是,内阁的辅臣们尽力说服他们。崇祯释放袁家,将科罚改为袁崇焕本人,罪及妻女,同胞兄弟流放2000英里。
袁家被抄家没产,抄家官员走进袁家,那就是“穷无立锥”。户部估计了袁家的所有产业,发现总价值只有110328元5分,只相当于二品官员两年的年薪。袁崇焕的生活可谓:政策只是为了羞耻,横戈原不是封侯。全世界都感受到了袁崇焕的诚实。
袁崇焕作古150多年后,乾隆皇帝一天读《明史》时,看到袁崇焕的事迹,不禁感慨万千。乾隆奇怪地提到,他曾经在熊廷璧的奏章中看到袁崇焕的一句话:“朝廷洒一腔血,边塞付七尺之躯”。乾隆透露,“到目前为止,他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如果他的君主不理他。明欲不死,得到明欲不死。“他认为,袁崇焕虽然和“我朝犯难”,但他忠于自己的君主。不幸的是,袁崇焕的忠诚没有得到奖励,而是在法庭上惨死。即使是过去的敌人也“深深同情”。
乾隆下令广东巡抚尚安,说:“袁崇焕是东莞人,现在有子孙吗?曾否出仕?敏捷核实。只要有“粗晓字义”、人尚领略“封官,若不读书,同心务农,则“给八品顶戴荣身”。然而,尚安并没有不遗余力地找到袁崇焕的直系子孙。乾隆不情愿。因为袁崇焕在广西梧州的本土,他命令广西巡抚朱春去找他。最后,他只找到了袁崇焕的“五代后裔”。他是袁家兄弟继承给袁崇焕孩子的后代。乾隆给袁家的后人封了官,但他仍然很难过。可怜的袁督师为国忠平生,却没有留下直传的子女。
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 袁崇焕到底死是不是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