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迪的大军临南京城下,谷王 朱与曹国公 李景隆
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随后破裂,宫中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不知所措,历时四年的靖难之战以燕王朱迪的最终胜利告终。在这场南北之战中,涌现出一批勇敢善战的武将,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时刻影响着世界的形势。建文朝有四名战士擅长领导士兵,但他们的命运完全不同。他们要么拒绝投降,要么因为新皇帝的怀疑而被迫自杀。
长兴侯耿炳文,明朝开国功臣,早年继承父职,多次击败张士诚军队。他曾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等职。后来,他经常遇到春天,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并取得了许多成就。以军功封长兴侯,以善守而称,是洪武末年为数不多的逃避朱元璋猜疑的功臣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7月,燕王朱迪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文任命耿炳文为将军,率领副将军李健和宁忠北伐。当时耿炳文65岁。8月初,耿炳文部到达真定,但在沱沱河战役中遭到朱棣军的突然袭击。9000名南方先锋被杀,互相践踏。被踩死的人数不胜数。耿炳文无法坚持下去。建文帝随后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将军,代耿炳文领军,这位老将的军事生涯也就此结束,然后回家闲居。当然,朱迪永远不会放过他,因为他曾经的敌人和对手。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颖弹劾耿炳文,意图谋反。耿炳文自杀死亡,他的三个儿子被株连杀害。
[img]250589[/img]
历城侯盛庸是靖难之战中南军的主要将领之一。盛庸官到处指挥洪武年间。建文元年(1399年),盛庸作为参将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被白沟河击败,逃往济南。随之而来的燕兵,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围攻济南三月不下。盛庸、铁铉乘夜出兵攻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时,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盛庸立即被任命为平燕将军,任总兵官。建文年间,盛庸带领军队与燕王朱棣作战四年,前期多次击败朱棣,并杀死朱棣帐下的几位将军。朱棣攻入京师后,盛庸举众投降,虽然朱棣继续任命盛庸,但对此颇有怀疑。盛庸辞去了永乐元年(1403年)的官职。不久,千户王钦揭发盛庸罪,皇使陈颖弹劾盛庸心存怨恨,图谋不轨,盛庸自杀而死。
[img]250590[/img]
明朝早期将领、官至北平指挥使平安、小字保儿。早年与朱棣作战,父亲去世后,继任济宁卫指挥官。建文元年(1399年)7月,以列将身份与耿炳文北上平乱。建文二年(1400年)至建文三年(1401年),在靖难之战中屡败朱棣,杀死其将数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大败南军,平安被俘。同年,朱棣命令他为北平指挥使。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平安被迫自杀(朱迪曾经说过:平保儿还在乎吗?)。平安自建文元年(1399年)7月,以先锋身份参战以来,分别于建文二年(1400年)4月、建文三年(1401年)3月、7月、8月、建文四年(1402年)4月在白沟河、单家桥、杨村等地屡败燕军。燕将中没有人敢挡其锋,名气大,战功无数。在整个靖难之战中,朱棣多次与南方军队作战,所向披靡,只有在与平安和盛庸作战时才会受挫。
徐慧祖,明代将军、中山王、魏国公徐达长子,英姿飒爽,才华横溢,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攻爵魏国公。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多次前往陕西、北平、山东、河南训练。曾劝建文帝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扣为人质,但未被采纳。三年四月,徐慧祖奉命参加白沟河之战,率军成功掩护李景隆撤退。建文四年正月,朝廷命许慧祖带兵北上,与燕兵在齐眉山作战,南军大胜,斩将李斌。但就在徐慧祖率军节胜利的时候,建文帝又把它调回来守卫京城,以至于大好局势功亏一篑。当燕兵过江攻打南京时,徐慧祖仍在带兵抵抗。朱棣入京后,徐慧祖留在父祠,拒绝迎接朱棣,随后被关进监狱。朱棣亲自召见询问,徐慧祖一言不发,拒绝下拜,拒绝推戴。朱棣怒不可遏,想杀他却又中止了(因为他的开国功臣之后,他的妹妹又是自己的皇后)。不久,命令他回到私宅,革去工资和爵位,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沮丧地死去。朱迪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或缺”为由,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的公爵位。明神宗时,朝廷录制文忠臣,在南京设庙祭祀,以徐辉祖为首。后来,他追求太师,死于忠诚。
盘点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四位战将,他们分别有哪些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