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历史上的怡亲王胤祥?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一个对雍正极其重要的人去世了。44岁的世宗皇帝,平时很少情绪化,却为此人的死感到难过。想必熟悉清史的朋友此时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人的身份。是的,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雍正皇帝的同父异母弟,硕怡的亲王爱新觉罗。尹祥。
[img]249922[/img]
在雍正所有的兄弟中,十三兄弟最接近他,甚至十四兄弟的母亲也无法与尹祥相比,雍正继位后,一直想着十三兄弟,愿意打破五个例子,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辉煌的笔,无论身后,尹祥及其家人享受了很高的待遇。那么雍正如此重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从胤祥的少年时代开始。另一眼相待康熙
公元1686年,尹祥出生。她的生母是张佳氏,时任妾。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和许多妃子。尹祥出生在中间,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康熙的注意。直到1698年(康熙37年)尹祥13岁,康熙才逐渐发现孩子天赋很高,学得很快,于是开始重视。但康熙出门,必然会带领十三阿哥胤祥,可见在康熙眼里,这个儿子还是很受欢迎的,对他没有生母身份的偏见。
说到失宠,很多人会说这个词只会出现在原本受宠的妃子身上。其实作为皇帝的儿子,失去父亲的爱不就是失宠吗?尹祥真正的失宠发生在1708年9月(康熙47年)王子尹仁被废除,尹祥因此受到影响。从此到1722年康熙去世,再也没有被重用过。1708年以后,康熙也出去打猎,王子们以“轮流”的方式和圣驾一起旅行,但无论如何,尹祥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人。直到现在,尹祥为什么失宠?从未封胤祥半个爵位,甚至比他小的胤儿也在1709年被封为贝子,在康熙时期的胤祥真的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1722年11月,69岁的康熙去世,皇四子雍亲王胤祯继位为帝。就在康熙去世后的第二天,雍正什么都没处理。首先,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举动,称他的十三兄弟尹祥为和硕怡的亲王。你知道,在康熙时期,尹祥是一个连贝子头衔都没有的王子。现在他直接跳四级(贝子、贝勒、郡王),在清朝是独一无二的,足以看出雍正的价值。这是他第一次为尹祥打破它。
[img]249923[/img]
不仅如此,雍正继位之初,不仅把生母德妃乌雅氏追封为孝敬仁皇后,还把胤祥的生母庶妃(无名)追封为敬敏皇妃(连跨三级),还原本被胤祥的母亲搬进了景陵地宫,与康熙的棺材共用一个房间。在雍正以前的祖制中,从来没有说过皇妃可以陪葬地宫。雍正为胤祥开了这个先例,也是他为胤祥破的第二个例子。我弟弟怡贤亲王,才华横溢,英悟绝伦。哥哥怡贤亲王,才华横溢,颖悟绝伦。如礼乐射御书数之属,一经学习,都精妙入神,为人所不及。而且王自谦学力不足,从来没有存稿过。是王仙去世后,居中没有留存者。
1730年(雍正八年),雍正在一年内为胤祥破例三次。年初,由于怡亲王的杰出成就,他在原亲王的基础上被授予“世袭充耳不闻”的铁帽王称号。这也是继清初八大铁帽王之后的第九位铁帽王。世袭充耳不闻的权利原本是为了纪念开国英雄,但雍正为后来的三位铁帽王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也是一个例外;同年5月,胤祥去世时,雍正深感悲伤,并命名为“允许”(胤祯继位后,避开皇帝的禁忌)改回“胤”,这是整个清朝唯一的一个例子。同年,雍正命人建造“贤良祠”,祭祀有功之臣。胤祥因功在99位中排名第一,这是第五次破例。
雍正对胤祥如此重视,不仅仅是兄弟情深那么简单,经过对《清世宗实录》的重视、根据《清圣祖实录》的研究,胤祥除了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文武全才。胤祥虽然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才华。胤祥精通一切,尤其是书法。胤祥和四哥雍正都很乐意这样做。正是这种志趣相投、心心相惜的关系,才会一直如此厚厚。
[img]249924[/img]
第二,磨练经验和心灵。虽然康熙时期的尹祥经历了从天而降的感觉,但正是这种打击磨练了他的思想和经历。在14年的失宠生活中,他可以远离纠纷,静静地思考一些自己应该想的事情。1722年,尹祥释放了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经验。在雍正看来,他的好兄弟好帮手根本不像一个从未参与过合理政府的人。这也为雍正后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淡泊如水,与世无争。这是最重要的,从尹祥出生起,他就有一颗无可争辩的心,父亲皇帝的特殊爱没有让他想到储君的位置,十多年的宠物没有让他颓废放弃,兄弟的无限重用也没有让他有叛逆的心,这在可疑的雍正眼中,不是最合适和最需要的最佳候选人吗?@ 胤祥以他超然洒脱的真诚,换来了自己和家人的永享和平,让我们佩服不已。
历史上怡亲王胤祥是谁?雍正愿意为他破例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