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世民手下最有效的谋臣,魏征的名字马上就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然而,另一个人比魏征更受李世民的重视。这个人是马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通过比较李世民对他们的态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他们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马周出生于布衣。他是一个不羁、放纵、热爱自由的年轻人。他一直为李唐王朝服务。魏征在为李世民服务之前也为三位主人服务。古代有一种说法,忠臣不关心两位主人。三国时期,一个从事多个主人的人被骂得很惨。那个人是吕布,被骂为“三姓家奴”。
然而,魏征是个老滑头,他整理了一个著名的“忠臣良臣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略显尴尬的问题。
[img]248611[/img]
有一天,他和李世民谈起了“忠臣”和“良臣”的区别,他说:“希望陛下能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李世民心里有点困惑,问:“‘好臣’和‘忠臣’不一样吗?这还能有区别吗?”
魏严肃地说:“这个区别可以是一个大鼻子,像吉,契可以被称为好大臣,‘好大臣’不仅可以让自己出名,还可以让国王得到明朝国王的称号,让国家和平,后代可以享受无限的祝福;然而,像比干,龙一样的人只能被称为忠诚的大臣,‘忠诚的大臣’会让自己陷入被惩罚的命运,也会让国王承担伤害忠诚的名声,在国内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一场灾难,留下“忠臣”的空名又有什么用呢?”
(“郑再次崇拜:‘愿陛下使臣为良臣,不使臣为忠臣。’皇帝说:‘忠诚和善良有什么不同?’郑说:‘好大臣,吉,契,怪陶。忠臣,龙逢,比干。好大臣使身获美名,君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边。忠臣被杀,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去甚远。’看《旧唐书》。魏征)
这种“妙论”完美地解决了他之前为许多主人服务的问题:虽然忠臣不是二主,但良臣可以选择主人,这清楚地表明他只想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的政治理想。
换句话说,如果李世民不是明君,他会拍拍屁股离开。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魏征只是一个政治投机者。
然而,马周则不同。首先,他的背景是苗红。一开始,他在中郎将常何府当门客。他遇到了李世民的广泛言论和自省。他想交一整篇文武官员的议论文,大胆总结李世民多年来的个人得失,做一份年度总结报告,为国家未来的大政策提出建议。
[img]248612[/img]
常何这个人是个武夫,会拿枪不会拿笔,所以要马周给代写一篇交给他的文章。本来也是溥衍的作品,常何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没想到皇帝一看,哟呵呵,这太棒了,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每一句话都刺痛了老铁的心。
李世民想了想,不,这往往只是一个武夫,斗大字不知道一个,不可能是他写的,他的房子里一定有另一个专家,所以很快叫他问他。
常何也不隐瞒,就这样向李世民汇报了情况。李世民立即决定,这么好的人才,我要破格录用他,让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马周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常何的恩情。虽然皇帝让他当大官,但他仍然不愿意离开常何。皇帝脾气也很好,连续请了四次,但圣命难违,只好不情愿地来到宫殿见李世民,两人见面谈话,见面讨厌晚,那天晚上几乎睡着了。因此,马周在门下省担任重要职务。
马周和魏征的职责一样。他的主要任务是建议,但他的风格完全不同。马周的语气非常委婉,很容易接受。与魏征不同,他几乎生气了好几次,摆脱了李世民的心脏病。
此外,马周的建议是真实的,可以实施,实施有效。在马周的建议下,李世民实施了休养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也获得了真正的利益,为实现“贞观治理”的繁荣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img]248613[/img]
至于魏征,他的意见是一些无穷无尽的真理,都是鸡汤。听起来很好,但很难实施。例如,他经常谈论“民为本,国家次之,君为轻”,这是非常合理的,但如果李世民真的想实施,根据他的性格,这真的不能玩。
马周和魏征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贪虚名。临死前,马周烧掉了之前对李世民的所有建议。他的理由是,李世民已经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没有必要公开诽谤自己的信用。至于魏征,他更喜欢贪图虚名。他把自己对李世民的建议整理成册,交给史官遂良,告诉后人。据说这样的做法让李世民非常生气,跑到魏征的墓地把他的墓碑推倒了。
不言而喻,两者相互比较,谁赢得了李世民的青睐。
两人死后,李世民的反应完全不同。魏征死后,李世民哭了起来,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镜子论”:“丈夫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史为镜,能知兴替,以人为镜,能明得失。”(见《旧唐书·魏征传》)
在李世民的心中,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镜子有这样一个功能:什么样的人照镜子,什么样的人在镜子里。明军照镜子,镜子是明军,所以昏军照镜子,镜子是昏军。
然而,镜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冷漠和无情。当你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时,你是美是丑。你不能责怪镜子。你是否改变取决于你自己。镜子不会主动改变你。如果有一天你不漂亮,你就懒得照镜子,镜子也懒得理你,离开你。
[img]248614[/img]
魏征死了,李世民哭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但马周死后,他没有哭。真正的悲伤是沉默的,令人心碎的,但没有眼泪。他失去了马周,不仅失去了一面镜子,而且失去了一个活着的知己,俗话说:山和水仍然可见,知己是罕见的。
当马周活着的时候,李世民经常对别人说:“我一刻也见不到马周,所以我很想念他。”(我和马周,如果我们暂时看不到,我们会考虑的。”看《旧唐书》。马周传。)
马周死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国葬,把他埋在昭陵。马周去世多年后,李世民对马周的思念更加丰富,脑子里想出了问题。他找了一些道士入宫,大张旗鼓地施法,希望能以梦为马,在梦中见到马周。由此可见,李世民与马周的感情是魏征无法比拟的。
为什么马周受到李世民的喜爱?虽然没有魏征大出名,但情商比魏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