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秦始皇和汉高祖是同龄人,汉高祖只比秦始皇小几岁。
然而,历史书上没有准确的汉高祖出生年龄记录。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当秦始皇刚刚摧毁魏国时,汉高祖已经是一个学术成功的年轻人了。
秦始皇和汉高祖年龄相仿,但家庭背景不同。一个生来就是王族,一个生来就是布衣,一个少年等王位,一个成年人当亭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是统一帝国的先驱,一个创造了统一的秦国,一个创造了一个拥有400年世界的汉国,被大臣们尊为高皇帝。
[img]248607[/img]
同样是大一统帝国的先驱,但对功臣的态度却是相同的。
秦始皇虽然暴虐,但总是杀人,一杀就是一片,所有相关人员都不留,但秦始皇从未杀过功臣。
后来,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找不到北方的王力可。他是秦将王健的孙子。王健是秦始皇开拓领土的英雄。王健张开嘴,向秦始皇要了一座田园。秦始皇一点也不含糊,直接给了他。
尉耀子说,秦始皇一旦成功,将来一定会吃人,然后就跑了。跑完之后,他被秦始皇派去追回。追回后怎么样?一点也不清理。国尉仍然是国尉。他做官照,唱歌,跳舞。
刘邦呢?有人说,刘邦要在刘邦死后杀了赵王刘如意,刘邦派人杀了樊迅;有人说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逮捕了韩信;有人说卢万谋反,刘邦派樊迅杀了卢万;有人说彭越谋反,刘邦逮捕了彭越..
为什么秦始皇不杀功臣,汉高祖却总是杀功臣?
[img]248608[/img]
是的,秦始皇只是旧时代花结出来的果实,而汉高祖则是踏破旧时代,开创新时代的英雄。
秦始皇去世前的三千年里,无论是黄帝、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甚至秦始皇,都依靠血统成为国王和天子。这三千年来,所有的天子和国王都流着黄帝的血。追根溯源,他们的男性祖先都是黄帝的儿子。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世界观中,要想成为国王,首先要有国王的血统。无论是王健、尉耀子,还是李斯、赵高,他们都是帝国的英雄,只能是帝国的英雄。他们永远不会成为国王,更不用说造就秦始皇的反抗了。
刘邦不一样。
刘邦始于陈胜吴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刘邦相信拳头和智力。如果拳头硬,智力高,他可以打败对手,成为国王和天子。
也就是说,在刘邦的世界观中,刘邦之所以能成为皇帝,不是因为他天生比别人高贵,而是因为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img]248609[/img]
但刘邦不知道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还是暂时的胜利者。
从陈胜到刘邦去世的十五年里,中国大地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为皇帝。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秦二世、陈胜、楚怀王、项羽、刘邦是最显眼的。无数。
今天仍然是一国之王,明天是阶下囚或异地,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常见刘邦自己也麻木了。
刘邦不知道他能在都城长安当皇帝好几年。他不知道是时候还是对手杀了他。
举兵造反的王臧茶、被举报谋反的楚王韩信、叛逃匈奴的韩王信、自立为代王的陈晨、被诬陷为谋反的梁王彭越、被迫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叛逃匈奴的王艳卢万、前战友和下属,或举兵造反、被举报造反、叛逃到其他国家或被怀疑谋反,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实际上是对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这句话的实践。
刘邦害怕,害怕别人的成功实践,害怕他今天仍然是皇帝,明天是一个低到尘埃的囚犯,刘邦不敢赌别人对自己的忠诚,所以尽可能看英雄,一旦英雄,刘邦立即开始。
归根结底,刘邦会杀功臣,秦始皇不杀功臣,就是时代变了,新的统治者必须适应新的时代。
[img]248610[/img]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
秦始皇和汉高祖都是统一帝国的先驱 为什么两个人对英雄的态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