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咸丰皇帝为什么害怕见到外国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胜地死亡。咸丰皇帝被称为避暑胜地,这实际上是为了避免灾难。去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时,他带领亲信逃往热河宫。后来,虽然清朝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但咸丰皇帝从未愿意回到北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想见面,甚至害怕见到外国人!
这件事必须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6年,英国和法国组成了一个联盟,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57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签署了《天津条约》。然而,咸丰皇帝总是对条约的内容感到不满,特别是在外国公使进入北京、长江和赔偿军事费用后,英国和法国退出了广州,其中外国公使在北京是“首要任务”。
[img]248489[/img]
不仅咸丰皇帝不满意,满朝文武对“外国公使驻京”的规定也不满意。他们上书反对,有人甚至主张会议和大臣桂亮以“无法持有大局”的罪名免职。在现代,两个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公使是正常的,但为什么清朝官员反对呢?除了现实中的隐忧,皇帝和官员仍然局限于中外夷夏的传统观念和宗藩。
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签订合同后的第二年,双方将在北京交换双方政府批准的条约。届时,外国公使将亲自向咸丰皇帝递送国书。未来,各国公使将经常见到咸丰皇帝,但看到外国人是咸丰皇帝最害怕的事情。这并不是说咸丰皇帝很害羞,而是说这些外国人没有跪下和敲门,这与中国的制度不一致。
[img]248490[/img]
明清时期,没有外交概念。周边国家都是明清的附属国。当他们来到中国时,只有一项任务是来朝贡。当他们遇到皇帝时,这些外国朝贡使者应该遵循中国的礼仪,向皇帝敬礼。所有不想跪下的外国使者都被赶走了,比如俄罗斯的尼果赖使团和英国的阿美士德使团。
如今,外国人不仅要站着看皇帝,还要亲自递送国书。接受传统教育的咸丰皇帝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清朝的规则在自己手里坏了。“礼崩乐坏”是王朝衰落的标志。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咸丰皇帝想违约,尤其是去掉驻京的外国公使。如果他驻扎在北京,比如跪着敲门。
后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通州附近。在谈判过程中,清朝完全接受了割地、赔偿、谈判等条件,甚至外国公使也驻扎在北京。但此时,英国和法国提出了一个条件,国书必须亲自呈现给皇帝。双方最终没有达成协议,咸丰皇帝立即下令:
[img]248491[/img]
“国体所存,万难允许。这位王大臣可以同意,如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仪,跪拜如仪,方可允许。”
现在抚局会有成说,不值得因为礼仪而破裂,设置夷固执前说,不知悔悟,只能与之决战。”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宁愿割地赔钱,也不愿亲自见外国人。谈判破裂后,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烧毁圆明园。咸丰皇帝匆匆逃到热河,死在避暑胜地。
为什么咸丰皇帝害怕见到外国人?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