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宇文恺的故事吗?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北周是中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周的皇室姓宇文。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宇文氏被大肆杀害。其中一个叫宇文凯,也被列入杀戮之列。
然而,由于宇文凯的家庭不同于北周的宗室,他的二兄弟宇文欣为隋文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才华赢得了隋文帝的赞赏,方幸免一死,这也给中国留下了一个建筑奇才。
隋朝建筑大师宇文凯
宇文恺(555-612年),字安乐,朔方夏州(治所在陕西靖边县),后迁居长安。
宇文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祖先是鲜卑族,自西魏以来一直是中国人。他的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石周,一个大司徒。次兄余文新,周、隋时名将,隋时官至右将军。宇文凯是一个将军的家庭,他的父亲和兄弟都以弓马而闻名。
然而,他没有仕途的意图,也不擅长弓马。他很容易学习。他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精通历代典章制度和各种工艺技能。他最擅长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唐代著名的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其实都是隋朝建造的,创建这两座历史名城的第一功臣就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
唐代长安城,原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代成立后,易名长安城,属于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它是隋唐时期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img]247626[/img]
隋朝成立时,仍继承北周以长安城为京都。长安城建于汉代,有近800年的历史。它“枯萎了很长一段时间,经常成为战场”,不像首都;此外,渭水河床南移,城市潮湿,容易被淹没,所以隋文帝想在龙首原南部的“六陂”地区,所以他决定再建一座新都。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建设新都大兴城,以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虽然时高炯是大监,但他总领导大纲,规模计划都来自宇文恺。当时宇文恺才26岁。
整个大兴城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大兴城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同时期各国都城。
宇文凯不仅是一位合格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理。大兴城建于开皇二年(582年)6月,12月基本竣工,次年3月正式迁入使用。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迁至新都,隋文帝早年被封为大兴公,因此被命名为“大兴”。
仅仅九个月前,它的建设速度就令人惊叹。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应相当精细严谨。
[img]247627[/img]
对于大兴城的雄伟,我们就拿三个城市来比较一下,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建于583年,面积84.1平方公里;明清北京建于1421-1553年,面积60.2平方公里;巴格达建于800年,面积30.44平方公里。
仅从国内外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来看,大兴城在规模和建筑本身意义上都是罕见的,堪称“世界第一城”。
大兴城的规划吸收了曹魏的叶城(故址在河北临漳邺镇东)、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北魏洛阳城的经验沿着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而郭城则围绕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展开。
分区整洁明确,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京都规划布局的独特风格,体现了统治者专制集权的思想和要求。特别是,严格分离宫殿、官署区和居住区是一项重大创新。
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理念不仅对中国后代的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和朝鲜的城市建设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鸟类和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和平城京都是模仿大兴城的布局特点而建造的。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于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仁寿宫
[img]247628[/img]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后,将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建仁寿宫。在右仆射杨素的推荐下,文帝任命凯为检校为大匠,负责仁寿宫项目的规划设计。
在杨素的主持下,仁寿宫建得非常华丽,是一组极其雄伟的宫殿建筑群,成为隋文帝临幸的别宫。
开皇十五年三月,仁寿宫建成,宇文恺被任命为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随后被任命为少监。
东都洛阳城
仁寿四年七月,杨迪皇帝杨光继位。鉴于大兴城位于西部,水陆交通不便,为进一步加强对河北、山东、江淮地区的控制,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设新城作为东京。东京是东都,也被称为“新都”。
[img]247629[/img]
以凯为营东都副监,后迁为大匠。它的建设过程只持续了十个月,是另一个在短时间内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大城市。宇文凯把东都建得极其壮观,因此被提升为工部尚书。
东京的规模略小于大兴城。平面为南宽北窄的不规则矩形。整个城市也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洛水从西到东穿过城市,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
由于地形原因,东京不像大兴城那样强调南北中轴线和完全对称的布局。宫城和皇城建于西北部,但整体规划力求方正整洁,与大兴城相似。
其它建筑设计
宇文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专家。除了大兴城、洛阳城和仁寿宫的规划和设计外,他在其他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也展示了自己的建筑才华。
他被命令带领水工开挖连接大兴城、渭水、黄河的广通渠,长达300多英里。广通渠的开挖不仅方便了水运,而且灌溉了两岸的农田,被称为“富民渠”。
宇文恺还设计、建造了许多奇妙的建筑,并为建筑设计了一些神奇的机构。
例如,他建造了一个大帐篷,里面有成千上万的人。杨迪皇帝曾在余林(今山西)东部的一个大帐篷里宴请了3500多名当地开地可汗及其部落。
[img]247630[/img]
他还制作了一个大型活动建筑“流行大厅”,上面是宫殿木结构建筑,可以拆卸和组装,大厅可以容纳数百人;带轮的机器可以在地上移动,非常灵活和快速。
杨迪皇帝曾带着大帐和“观风行殿”巡视北部边境,观众们都感到惊讶和赞叹。
他还研究了周朝朝廷的前殿明堂,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纸,制作了三维模型(木样);
比例尺用于明堂建筑图和木样。这种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形和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人物评价
在建筑方面,宇文恺有《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议》2卷,《释疑》1卷,均见于世。
但除了《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书·宇文恺传》、《北史·宇文贵传》、《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之外,其他作品后来都消失了,这也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
[img]247631[/img]
宇文恺的一生,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在他设计和主持的项目中,除了挖掘广通渠,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特别是宫殿建筑,劳民伤财,加剧了隋朝的恶政。最后,隋朝在农民起义中倒塌,隋朝建设的项目为唐朝制作了婚纱。
宇文恺在建筑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他参与了哪些建筑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