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梅殷在靖难之战中在哪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扫平了四面八方,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为了稳定明朝的统治,他将子孙分为藩王,驻扎在北方边境和全国各地的战略要地,希望通过他们来到屏藩皇室。而且这些藩王有权讨伐朝中奸臣,举兵清君。
朱元璋原本有一位德才兼备的王子朱标,但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死了。朱元璋别无选择,只能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改为皇太孙。然而,朱云文太仁慈,太少断裂。朱元璋对孙子将来能否坐稳王位感到非常不安。因此,他杀死了无法控制的蓝玉和其他人,并将他所有的儿子赶回封地,远离政府中心。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找到了一个自己很欣赏的徐来帮助朱云文,这个徐就是梅殷。但当朱棣造反时,梅殷手里有40万大军,为什么不来救朱允炆呢?
[img]247217[/img]
靖难之战发生时,梅殷在哪里?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云文刚成为皇帝时,各地的藩王都非常强大。朱云文非常担心如何与亲信大臣齐泰和黄子成打交道。最后,朱云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了五位亲王。然而,毕竟,朱云文刚刚登基,基础不稳定。此外,削减藩属的手段相对强硬,加剧了当地藩王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公元1399年,藩王力量中最强大的燕王朱迪起兵反抗。他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要铲除朝中奸臣齐泰和黄子澄,带领军队向南挥手,历史上被称为“靖国难之战”。
朱云文没有被动挨打。首先,他利用老将耿炳文统一北伐。失败后,他派李景龙继续讨伐,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当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朱云文想起了他的叔叔梅尹。
还有燕师日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守淮安。精心防御,号令严明。-明史 ·卷121.列传第九卷
[img]247218[/img]
当朱棣带领军队向南京进军时,也就是公元1401年,朱允炆任命梅殷领导淮安的军事,让他抵抗朱棣的进攻。梅殷没有辜负朱允炆的期望。淮安时,他特别注重防御工事,军事纪律严明。
在靖难之战中,梅殷与朱迪的交集
公元1902年4月,朱迪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刘邦的决定性胜利——围攻之战就在灵璧旁边,历史上的巧合让军心振奋。朱迪随后向南挥手,抵达泗州。他的理想路线是越淮安,拿高邮扬州,直接去南京。梅尹驻扎在淮安,朱迪派人以香为借口试图借道。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正义形象,梅尹自然不同意朱迪的要求。
梅殷对朱棣说:“先帝(朱元璋)有进香的禁令,不遵守的人不孝。朱棣已经赢了,对梅殷的态度很不高兴,朱棣以强硬的态度写信指责梅殷。也就是说,我朱棣起兵清君侧,是为了顺应天意,你梅殷阻止不了我。梅殷也不礼貌。他割下信使的耳朵和鼻子,把它放在朱棣身后,对他说:“留下你的嘴,让你对朱棣说什么是君臣大义。朱棣别无选择,只能绕道扬州,攻打南京城。
梅殷为什么不派兵攻打朱迪?
[img]247219[/img]
虽然梅殷拒绝了朱棣通过淮安的要求,但当朱棣从扬州进入南京时,梅殷离朱棣的位置不远。他可以和朱允炆的军队一起前后攻击朱棣。也许有翻身的可能。但梅殷的表现是,他一直驻扎在淮安,没有其他行动。
笔者认为,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都是自己的亲戚,将来谁当皇帝都会是朱家的人。帮助朱允炆,攻击朱迪,可能会失败,到时候身首异地。当朱棣成为皇帝时,朱棣不会因为妻子的面子而自杀。而且,梅殷在守卫淮安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了自己是忠臣的形象。现在要做的就是看看朱迪和朱允炆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然后临时应变。
后来,朱迪攻下南京,成为明朝的新皇帝。对于梅殷来说,朱棣虽然没有杀他,但在朱棣成为皇帝的第三年,朱棣为梅殷安排了一场溺水身亡的事故。
梅殷在靖难之战中在哪里?他为什么一兵不发40万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