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徐慧祖总会想到电视里的那个,那就得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都说虎父无犬子,然而,除了徐达之子徐辉祖,明朝这样开国名将的后代一个不如一个。朱元璋时期,徐慧祖多次被命令在全国各地训练,并在浙江训练以防御日本海盗。徐辉祖可以说是继承了徐达优秀的军事才能,为什么建文帝只是让他在靖难之战中扮演一个角色?配角?他和朱迪是连襟关系吗?
[img]246019[/img]
让我们来看看徐惠祖在靖难之战中的出场次数和方式。徐惠祖第一次出现是在朱迪在白沟河击败李景隆60万军队时。当时南军崩溃,朱迪铁骑肆无忌惮地砍杀了南军。就在朱迪想全歼南军的时候,徐惠祖带兵赶到,正好救了危机中的李景隆军队。即便如此,南军也损失了近10万人。如果徐慧祖没有及时到达,估计南军损失会更严重。看看徐惠祖带来的10万援军。掩护李景隆撤退后,徐惠祖的援军仍然可以撤退。如果没有非凡的军事能力,朱迪会让他这么容易撤退吗?
徐慧祖第二次出场是在朱迪从北京直接南下攻打南京的路上。南军将军平安追击朱迪。双方在苏州灵璧附近发生了激战。由于南军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草来追击朱迪,朱迪很快就发现了南军面临的问题,觉得他连夜偷袭了南军大营。果然,平安没有任何防备,全军崩溃,但朱迪此时遇到了南军的援军。是的,朱迪的大哥徐慧祖率领的援军让朱迪措手不及。朱迪的将军李斌被杀。这时,朱棣远离北京,叫天天不应,叫地不灵,军中士兵连年战斗也开始抱怨,朱棣那叫焦头烂额啊!
不怕像上帝一样的对手,也不怕像猪一样的队友。朱迪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建文帝朝廷传闻北军大败。然而,朝廷不可或缺地召回了徐辉祖。显然,徐辉祖离开后,南军被朱迪打败。从那以后,建文帝再也没有组织过任何强大的防御力量。
[img]246020[/img]
在靖难之战中,徐慧祖出现的两次都是至关重要的两次。当然,徐慧祖后来也出现过一次,但南方军队的失败已经确定,徐慧祖无法回到天堂。让我们来看看徐慧祖的两次支持。每次都很及时,但每次支持后都被建文帝撤回。为什么建文帝对徐慧祖如此不安?
原因不得不提的是徐慧祖和朱棣的关系,朱棣是徐达的女婿,徐慧祖是朱棣的大叔哥,这种关系非常亲密。靖难前,徐慧祖为建文帝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意见,比如拘留前来祭祖的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旭、朱高鞅)。徐慧祖是他们的叔叔,他能做到六亲不认,真的不是一般的忠诚。即使对建文帝如此忠诚,建文帝也看到了这一点,但朝廷上下的文武官员并不这么认为。特别是朱棣发动靖难之战后,在徐辉祖的两次关键救援中,有人写道,建文帝称徐辉祖是燕王,是近亲,没有尽力而为。说说朝廷里有这样的人在挑事,建文帝能放心吗?
第二个原因是建文帝根本没有意识到徐慧祖带兵打仗的能力。朱元璋死后,留下三个帮助他处理朝政的建文帝朱允炆,分别是方孝茹、齐泰和黄子澄。纯书生虽然忠诚,但他擅长纸上谈兵。年轻的建文帝在一些重大决策中无法下定决心。然而,这三个人给出的建议并不可靠,导致建文帝在靖难之战中犯了错误。建文帝听从了这三个人的意见,重用了李景隆,但李景隆失败后,建文帝还没有意识到徐辉祖的能力。建文帝只知道朱元璋留下的书生三人组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他根本没有重用徐惠祖的想法。此外,一些大臣的书籍事件使建文帝更不重用徐惠祖。
[img]246021[/img]
如果建文帝重用徐惠祖,历史估计会改写。徐惠祖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他不是李景隆那种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滓。虽然建文帝没有重用徐慧祖,但徐慧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朱迪登基后,如果按照徐慧祖和朱迪的关系,只要徐慧祖的大哥向朱迪低头认错,徐慧祖的光辉事迹肯定会写在明朝后续历史上,但徐慧祖没有这样做。
朱棣在南京坐上皇帝宝座时,无数人争相向他跪拜,但徐慧祖的膝盖一直是建文帝跪拜的,再也不能跪拜君主了。面对朱迪的召唤,徐慧祖也被忽视了。他的不妥协引起了朱迪的愤怒,曾经想杀了他。然而,由于徐慧祖是徐达的儿子,在元勋之后,作为一个国家叔叔,朱迪没有杀他。不久之后,徐慧祖去世,享年40多岁。对徐慧祖来说,如果他投降朱棣,那可能是另一个世界。毕竟,建文帝没有重用他。
熟读兵法的徐慧祖,为何在靖难之战中没有被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