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到土木堡变之前,“三杨”、剑义、夏元吉等人早已逐渐离去,英国公张辅其实早已独木难支,再多话也惹人嫌疑。
四代功勋卓著,成长于靖难之战;曾四至交趾,“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参加过三次朱迪北伐;平定汉王之乱;见证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名将之后,他们已经老了,不再为礼物而战,而是默默无闻。
[img]245337[/img]
朱瞻基的突然离去,整个格局变得极其微妙。当“三杨”统治时,其实有一个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朱祁镇正在长大。这个年轻的天子似乎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些老人。他只向身边的人和最近的人释放无尽的善意。
当王振掌握了司礼监,当然秉笔掌印大权后,其实整个明帝国的权力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振之可以肆无忌惮地擅权,这是他背后朱祁镇的支持。朱祁镇既不喜欢文官集团,也不喜欢勋贵集团。他只喜欢周围的人。他知道自己无法与各种势力竞争,但王震可以帮助他。
朱瞻基教太监们学习,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铺平道路。然而,王震最初是一名教师,人们终于明白,为了接触最高的权利,“如果你想练习这项技能,你必须首先从宫殿开始。”成本自然不小,收入也是无穷无尽的。
[img]245338[/img]
然而,当周围一片寂静时,只有英国公张辅仍然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在朱祁镇看来,这个老家伙只是靠老卖老。
朱祁镇是平和的。换成朱木匠杀张辅是不可能的。但毕竟,王震读过这本书,知道只有少数人创造并见证了辉煌的事业。因此,他对他仍然很有礼貌,但你可以闭嘴,不动你,这并不意味着你想听你的。
正统14年(1449年),瓦拉太师也先入侵,王震煽动英宗亲自征救大同。75岁的张辅陪同军队,但被剥夺了参与军政的权利。
一个战将有无数辉煌的成就,建立无数的成就,看到一个不懂军事的人不断指挥军队犯兵家禁忌的错误,可以想象心有多痛苦?
然而,他的声音永远不会传到朱祁镇的耳朵里。这是多么绝望啊?8月15日,玉石俱焚,一代名将张辅死于乱军。
[img]245339[/img]
朱祁镇怎么会想到这样的人呢?九年后,朱祁镇再次成为明朝的皇帝,他终于想起了王震,仍然想为他修建寺庙。而那些从不在他周围的人,比如张辅,比如于谦,比如20万明朝英雄,都与他无关。
张辅之能成为一代名将,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皇帝背后的信任和支持。
为什么英国公张辅在明英宗亲征瓦拉时没有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