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熟悉的“24史”大多是由历代政权组织编写的。后代组织编写前朝史事,这也成为中国历代王朝修行史事的惯例。当中国最后一位帝国政权在清朝修编明朝史书时,虽然他最终以官方修辞退出,但事实上,他的草稿几乎都来自一位布衣学者。这位神秘的学者是谁?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
[img]244003[/img]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先生,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万斯同年成名,读书往往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万斯同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曾经努力学习“21史”。因为晚上没有灯光,万斯同在月光下学习。因为工作太努力,他的眼睛肿胀疼痛,后来患上了眼病。读完《二十一史》后,万斯通把自己的学术兴趣放在了明朝的历史上,于是开始阅读明朝的实录。他读得越多,就越着迷。他放不下卷子,忘了吃饭睡觉。几乎可以背诵明朝十三代的实录。
与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一起学习的万斯同。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拒绝出山,因诏书要求黄宗羲修复《明史》。朝中大臣推荐其学生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决辞职。第二年,清廷开设了明史馆,徐元文总裁还邀请万斯同参与编修工作。作为明朝遗老,老师黄宗羲不能参加清廷的工作,但实际上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完成明史的工作。于是万斯同被邀请到北京,“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收工资”。
[img]244004[/img]
万斯同早年的史学沉淀,所以大派用场。完成各自任务后,负责具体编写史书初稿的编译人员全部送万斯同审阅。万斯通作为审查,不仅仅是挂个头衔。他一字一句审核后,会对下属进行审核补充:“拿某本书、某卷、某页、某件事补充,拿某本书、某卷、某页、某件事参加学校。“手下人根据万斯同提供的线索检查校准后,发现没有人说错记错。万斯同亲自审核了500卷《明史稿》。天一阁至今仍珍藏万斯同编撰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虽然《明史》最终在万斯同去世后的乾隆年间完成,但由于万斯同为《明史》的修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今天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水平较好的一部。
康熙41年4月8日(1702年),万斯同在京师去世,享年64岁。除了明史,万斯同还留下了历史代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等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的学术作品。
《明史》的作者万斯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