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带你去追求历史上真实的李积,去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唐朝贞观二十二年,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只有51岁,但他病了很长时间。今年,方玄龄、萧宇等朝廷重要官员相继去世,对李世民造成了巨大打击。第二年5月26日(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含风殿死亡。唐朝最伟大的皇帝完成了他23年的皇帝生涯。
临死前,李世民在病床上对王子李治说: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这是托孤。李世民把王子李志托付给了长孙无极和楚遂良。这个安排很奇怪。李世民的托孤名单上没有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是李积。
[img]242253[/img]
要知道,贞观十六年来,李世民在经历了“李承乾谋反案”之后,成立了三个儿子李治为王子,并将房玄龄、长孙无忌、萧、李积四位知己大臣派往东宫兼职,分别担任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王子。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让心腹大臣帮助王子,实际上是让王子对心腹大臣施恩。王子一旦登基,这些“东宫老臣”必然会被新皇帝封杀,从而更加忠于新皇帝。因此,李积身兼“太子府詹事”一职,这份兼职虽然不起眼,但意义重大。
[img]242254[/img]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布局,如果自己死了,房玄龄(文臣)、长孙无极(外戚)、萧宇(贵族)、李积(军方)绝对是帮助王子李治的最佳组合。不幸的是,贞观二十二逆案中,方玄龄和萧宇相继去世。李世民死后,只剩下长孙无极和李积了。但最终,李世民只选择了长孙无极,再加上一个楚遂良,却把李积排除在外。原因是什么?
熟悉唐史的读者,应该对李积并不陌生,李积,原名徐世积,字茂功,后人也叫徐茂公。隋末,徐世积从瓦岗军投奔唐军,因立功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积。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免“世”字,改名为李积。唐初,李积和李世民开辟了一片僻壤,两次击败薛延陀,打破东突厥,攻打高句丽。他既聪明又勇敢。他是唐代罕见的军事家。他和李静被称为“二李”。
李积是一位文武全才,为唐朝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纵观李积的一生,他几乎没有任何污点(在武则天时期,李积的孙子李专注于叛乱,这是另一个故事)。@ 李世民把李积排除在托孤名单之外,有三个说不通的地方:
首先,李积是李世民为王子挑选的四位辅臣之一,没有犯什么大错。
第二,李积是四位辅臣中唯一的军事将领。新旧势力交接时,李世民和李治需要一位强大的军事人才来控制局面。
@ 唐高宗登基后的第一天,太子府的许多老臣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提升。例如,原太子左庶子于志宁被提升为服务员,原太子右庶子高季辅被提升为中书令,原太子府少詹事张行成兼任服务员。李积曾担任太子詹事,他的职位比这三位都高,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奖励。
事实上,李积并没有参与“托孤”,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因为他太好了。《资治通鉴》记载:
王子说:“李世积有足够的智慧,但如果你不善待他,你可能无法说服他。如果我今天废了,如果我死了,你可以用它作为仆人来射击,然后自己去做;如果你徘徊在眼前,那就是杀人的耳朵。”
这句话是李世民病重时对王子李治说的,也就是说:李积的能力和智慧都是顶尖的,但是你(李治)对他没有恩情,恐怕控制不了他。我(李世民)现在把他贬到叠州任都督。如果他在接到命令后立即上任,那就意味着他非常忠诚。你登基后,一纸诏书把他召到长安重用,他一定会忠于你。如果他得到命令后犹豫不决离开首都,你会立即杀了他。
@ 在这种背景下,李积被李世民的父子“合伙”贬为叠州。唐高宗李治登基时,李治根本不在首都。换句话说,李积之没有参与托孤,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因为他能力很强,李世民害怕他。
李积其实很清楚李世民的想法。《资治通鉴》记载:
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积为叠州都督;世积受诏,不至家而去。
也就是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当李积得知自己被李世民贬到叠州时,他欣然答应,连家都没回,立即去叠州任职。
李积的表现让李世民和李志非常放心。因此,在唐高宗李志登基后的第四天,李积被任命为特进(超级官员)。面对李世民的最后一次测试,李积没有留下任何缺陷,成为唐高宗的股票。
虽然李世民是永恒的君主,但他在临终前对李积的考验也是聪明的。但从李积的角度来看,这种考验实际上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李积在得到李静的命令时犹豫不决,李世民的屠刀就不会软了。届时,唐朝将失去一位著名的将军。
幸运的是,李积离开北京时毫不犹豫,更幸运的是,李积理解了李世民的意图。
李世民临终前让李积去叠州,背后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