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灭三族,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对蜀将魏延印象深刻,对吧?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一个反骨的形象。他傲慢无礼,心胸狭窄,对受害者不忠。当然,他不能受到公众的欢迎。然而,当你抛开《演义》再次去看魏延时,我相信你会被他印象深刻。事实上,他实际上是一位英雄忠臣。
[img]241590[/img]
蜀国著名武将魏延,字文长。魏延的忠诚自始至终只给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刘备。魏延什么时候跟随刘备的历史书写得很模糊,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延在刘备入川之前就已经在刘备手下工作了。《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也就是说,魏延之前可能是个岌岌可危的小人物,他完全是在入蜀作战中成长起来的。说,魏延的成长也比较艰难。
占领蜀地后,刘备封魏延为牙门将军。从头衔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把魏延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刘备喜欢魏延,也许是魏延的英雄气概。为什么魏延有英雄气概?魏延的思想与普通人不同,而且是“胆大妄为”。魏燕在北伐期间与诸葛亮一起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阴谋”。他想亲自带领5000名精锐士兵迅速通过子午谷,一举赢得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的军队可以从斜谷进入长安和潼关。最后,两军在潼关见面,这样到时候就可以了。这样的计划风险很大,当然,如果成功了,那么收益无疑是巨大的。魏延虽然有把握,但对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计划太冒险了,他主张稳步前进,一步步蚕食。从子午谷的奇谋中,你可以看出魏延确实有英雄气概,当然也可以看出他和诸葛亮有一定的矛盾。
[img]241591[/img]
刘备也是英雄,他十易其主,经过一番艰辛卓绝终于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说两个人那是英雄相惜。刘备非常喜欢他。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决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告终。进攻汉中后,刘备自称汉中王,开始大肆封赏官员。对于众将来说,刚攻下的汉中是一块肥肉,刘备只能把这块宝地奖给他最信任的两兄弟关羽和张飞。然而,当时关羽已经有了荆州。每个人都认为汉中必须给张飞,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实际上把汉中太守的位置给了魏燕,并被提升为镇远将军,这让每个人都感到惊讶。魏延并没有羞辱刘备。他在汉中一线驻扎了很长时间,一直守护着蜀汉的北门。公元221年,汉献帝在许都向魏文帝曹丕让位,并向世界宣布。远离成都的刘备认为汉献帝已被曹丕杀害,在成都为汉献帝刘协服丧,并称为汉昭烈帝。虽然是偏安一角,但汉代的国佐可以延续下去。此时,魏延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魏延在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亭侯。
刘备在建兴第一年去世,王子刘禅即位,相父诸葛亮完全负责朝政。诸葛亮决心完成刘备未完成的事业,并坚持出兵北伐。当然,居住在北方的魏燕是诸葛亮北伐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诸葛亮跟随魏燕四次北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魏燕的地位也在上升。他被授予前军师、征西将军和假期,并被授予南郑侯。
[img]241592[/img]
此时,魏延用“春风骄傲”这个词来形容他可能是完美的,但作为英雄,魏延并不完美。他的优点和缺点非常突出。在他眼里,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被他看重。至少自从刘备死后,他害怕的只有诸葛亮。他根本不关注其他人,甚至与刘燕、杨毅等人交恶。而且他经常不遵守圣旨,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魏延越是霸道的,他在朝廷里得罪的人越多。
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五十多岁的诸葛亮任命魏延为先锋官,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五丈原驻扎。北伐结束了诸葛亮的生命。临别时诸葛亮安排好后事,他特别告诉魏延这个刺头别人肯定是管不住他,是走还是留任他便。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杨仪,杨仪死后接管了权力。杨仪主张撤军,但魏延一身傲气,就是不服从杨仪的命令,直接导致双方刀兵相向。
后来,他们都向皇帝投诉,但满朝官员都向杨毅投诉,所以魏延谋反。魏延率领军队进攻杨毅,但大多数士兵不愿意跟随魏延殴打自己的人,纷纷投降。魏延不得不逃跑。谁知道马岱在逃跑的路上被追来杀死了。
杨魏之争终于结束了。俗话说,王败寇,魏延的倒台给他的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杨仪为了坐实魏延谋反,也为了在朝中立威,杀死了魏延三族。其实都说魏延心胸狭窄,但这杨仪不是吗?只有当双方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时,很难接受将政敌冠以谋反罪灭三族。魏延被杀三族不仅是自己的错,也是政敌心胸狭窄造成的。
魏延死后为什么会被灭三族? 这件事到底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