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五月(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临死前,朱元璋留下遗嘱,让皇孙朱允炆坐稳王位:
“皇太孙允羲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同心协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不至京师”
朱允炆继位后,年号建文,历史上被称为建文帝。从小爱读书的朱允炆,自然知道汉代的“七王之乱”,也知道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位实权藩王迟早会是朝廷的大麻烦,重演汉代的“七王之乱”。
[img]239702[/img]
因此,建文帝朱云文决定重启削藩。在心腹大臣黄子成的建议下,君臣决定用武力削藩。朱云文继位后,短短一年内,五位藩王被削。朱云文的武力削藩立刻引起了藩王的恐慌,以保护自己。
许多藩王决定联合起来抵抗朝廷削藩。其中,燕王朱迪的势力最大。燕王朱迪位于北方边境,拥有数十万士兵。虽然许多藩王也有数十万士兵和马匹,但与朝廷的数百万士兵和马匹相比,藩王的整体实力远低于朝廷。
因此,当时没有多少人对这场藩王之乱持乐观态度,甚至认为藩王必败无疑,毕竟两者实力差距太大。
[img]239703[/img]
其中,以藩王为首的燕王朱迪,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惩讨,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掀起了四年的战役,历史上被称为“靖难之战”。
然而,没有人想到,在这场“靖难之战”之后,胜利的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燕王朱迪。那么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朝中无人可用
靖难之战爆发时,朝廷已处于不可用状态,从洪武时期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疑心病重,刚刚选定的继承人是皇孙朱云文。然而,朱云文毕竟太年轻了,朱元璋担心他的孙子无法抑制这些傲慢的士兵。
[img]239704[/img]
为了让皇孙朱允炆将来坐稳王位,让朱家江山传承千代,朱元璋在位时,策划了两起杀害开国功臣的大案,即蓝玉案和胡卫庸案,杀害了数万人。
能逃脱这两起案件的清理,要么是能力差的草包,对朝廷威胁不大。面对常年镇压边境,这种艰苦环境训练出来的藩王精锐军队,自然难以抗拒。
选对将,用错人
燕王朱迪叛逆后,朱允文立即使用了朝廷老将耿炳文。耿炳文是明朝开国的英雄。虽然他的能力无法与蓝玉或徐达等将军相比,但幸运的是,耿炳文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即使他面对实力差距太大的诸侯军队,他也有自己的优势。
[img]239705[/img]
耿炳文没有采取激进的做法,而是采用了稳打稳进的打法。面对耿炳文的打法,燕王朱迪只能不断撤退。耿炳文的打法是安全的,但也有一些缺点,那就是时间太长。
但毕竟,朱云文还是个年轻人,年轻人更容易激进。此外,耿炳文的打法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朱云文下令换将军,让李景龙代替耿炳文。
李景龙出生在官宦之家,简称官二代。李景龙不学无术,只会纸上谈兵,多次中伏,使朝廷损失20多万兵马,导致局势不利于朝廷。
[img]239706[/img]
君臣不齐心
在李景龙率领军队并相继失败后,朝廷在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想法。例如,朱云文多次要求当地军队前来秦王护送,但他可以负责镇压云南。穆盛领导的30万穆家军从未来过秦王护送,这也给了朱迪一个机会,导致朱云文最终战败自杀。
一方面用人不当,再加上君臣不齐心,朝中无人可用,砍藩失败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靖难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朱允炆削藩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