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左良玉,
左良玉是明朝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将军。
左良玉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甚至手握80万大军。
李自成非常害怕左良玉,但左良玉的行为令人惊讶。正是这样一位明朝的著名将军,在崇祯皇帝死前选择了一动不动。
有趣的是,即使左良玉一动不动,他仍然被称为忠臣。
[img]237919[/img]
出身卑微,脾气不小
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生死存亡了。在忠君的思想下,手握重兵而不救主与乱臣没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明末朝政混乱,卖官卖爵时有发生,但左良玉出生贫寒,实力一步步攀升。
左良玉出身不高,早年受到压迫。虽然他被列为将军,但文臣们对他的压制从未被切断。文官集团对他的欺凌历历在目,导致左良玉对文官集团非常反感,对明末朝廷的内部混乱也非常无耻。
最重要的是,面对文官集团的欺压,即使你手里拿着重兵,你也无能为力改变这种情况。
[img]237920[/img]
左良玉所有的战功都来自明末农民起义。正是他在这些战斗中所做的贡献,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具有绝对实力的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成就取决于他和士兵在战场上的鲜血。
左良玉虽然被称为忠臣,但却与普通人心中的形象背道而驰。他傲慢霸道,涉嫌拥兵自尊。一步步登上高位后,他一直很随意,对一些文官甚至自己的老板都很傲慢。
对左良玉来说,这些靠家庭阴影获得官职的“同事”,不配成为他尊敬的对象。
这种想法,除了导致他霸道的性格外,也导致大多数时候,没有人能命令左良玉。
[img]237921[/img]
一般来说,他用阳奉阴违的方式对待命令,几乎从不听命令。
看死不救也是情有可原的
明末,左良玉不仅带领士兵们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农民起义,还抵抗了突如其来的清军。尤其是在镇压起义首领张献忠方面。
出色的能力成为他在明末被崇祯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毕竟,很少有将军能在明末展示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在众多农民起义中,只有一个人堪称左良玉的强敌,那个人就是闯王李自成。
[img]237922[/img]
据记载,左良玉在面对李自成时会惨败。但从实际角度来看,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常识上讲,在两位优秀将领之间的较量中,胜负是兵家常事。即使李自成比左良玉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两人实力的一些细微差别,也是左良玉对崇祯皇帝死亡选择见死不救、无动于衷的主要原因。
虽然左良玉作战能力突出,当时是少有的优秀将领,但他带领军队作战不是为了明朝,而是为了按照自己的初衷做事。由于他的出身和对明末朝廷现状的不满,他的行为风格非常随意。
据记载,许多大臣建议左良玉尽快出兵,但遭到拒绝。
[img]237923[/img]
当然,属于明朝的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的原因不止这一个。最重要的是他的军队实力不是很强。
左良玉当时有80万军队,看似无懈可击,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有相当大的水分。
被李自成打败后,还没有完全恢复,军队中的士兵大多属于新兵,作战能力很差。换句话说,80万军队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噱头。一旦与李自成交锋,就更有可能惨败。
[img]237924[/img]
@ 当时,左良玉的军队在武昌,如果他想营救崇祯皇帝,他必须带着数十万军队迅速赶到京城。在古代,这绝对不是一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
武昌离京城很远。即使士兵们能很快到达,他们也会精力不足。“以逸待劳”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后勤保障能否及时得到。
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其去紧急救援,不如按兵不动。
当时,左良玉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多年的外国战争使他受到了无数的伤害。他不确定自己能打败李自成。保持力量是左良玉面对李自成进入首都后的最佳选择。
[img]237925[/img]
明朝的气数已经耗尽,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所能挽回的。
此时,左良玉清楚地知道,带着自己的军队尽最大努力拯救崇祯皇帝只是增加了伤亡。最好保持不动,找到后来报仇的最佳时机。
结语
左良玉对崇祯皇帝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忠臣,但他仍然可以被称为忠臣。临死前最后一刻,他没有想过投降,而是尽力阻止清军南下。
[img]237926[/img]
虽然他为官方做了一些肆意的事情,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军,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
很少有将领能够在清军的攻势下保持清醒,拒绝投降,左良玉就是其中之一。
左良玉手里拿着重兵,却没有救崇祯皇帝 为什么左良玉还能被称为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