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
靖难之战,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扩大。由于王子朱彪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并将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迪的护卫兵调出塞外驻军,准备削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战”。
在这场战斗中,建文帝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战略,导致主力不断被歼灭。朱棣及时出击,灵活运用战略,经过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终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都城应天(今南京)。战争持续了四年(1399-1402年)。文帝在战争中下落不明,要么在宫中自焚,要么逃离地道,藏在云中,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为明成祖。所以,问题来了,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如何处理其他四个人?
[img]237526[/img]
长子:朱雄英
朱(1374年12月1日至1382年6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明兴宗朱标的长子、明惠帝朱允文的异母兄弟,生母是孝康皇后常氏。朱雄英作为王子朱彪的长子,于207年10月27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根据明朝“居住的长者必须有储备”的规定,朱雄英在洪武15年5月1日去世,只活了8岁,埋在中山(今南京紫金山)。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朱雄英早逝,皇太孙的宝座,就不应该轮到朱允炆了。作为皇太孙,朱雄英无疑是朱元璋更合理的选择。
次子:朱允炆
25年(1392年),洪武的父亲朱标死于疾病,朱允璋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继位为皇帝。作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云文在削藩等措施上确实操之过急。然而,建文皇帝朱云文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他改变了祖父朱元璋的一些缺点,不能说他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战后下落不明,时徐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的议论中,为了发葬,追死了孝顺的皇帝,庙号神宗,任午后死不了。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朱允炆的下落终于成了悬案。
换句话说,没有人能确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在此基础上,;后来,对他的帝业抱有同情心的历史学家说,他伪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然,官方记载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经死于困境;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总的来说,朱允炆最后的真实命运还是一个谜,那就是下落不明。而且,对于朱棣在位时推动的郑和下西洋,有人认为这也与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有关。
[img]237527[/img]
三子:朱允通
朱云云(1378年11月29日至1417年9月)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的孙子,明兴宗的第二个儿子,余怀王的同母弟,明惠宗的异母弟,春天的孙子。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后,朱允通被降封为广泽王,居漳州。同年九月,朱云云被召回,废为普通人,禁锢凤阳。也就是说,虽然明成祖朱棣没有直接杀死朱云通,但他是朱云文的兄弟,自然会严格防范朱云通。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王称崇宁王朱悦谷为“建文君”,意在谋反,朱允许同年暴卒,年仅39岁。因此,在笔者看来,朱云云的死因自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即他的死亡方式真的很奇怪。
四子:朱允许
朱云(1385-1414年)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孙子、朱标第四子、明惠宗同母弟,生母为吕太后。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朱允许被降封为怀恩王,居建昌,同年9月,朱允许和三哥吴王朱允许都被召回北京,废为平民,囚禁凤阳,约公元1414年。对此,在笔者看来,朱标的四子朱允许,应该得到好的结局。然而,朱棣严加防范,朱允许的日子自然很凄凉。
[img]237528[/img]
五子:朱允熙
朱允熙(1391-1406年)明兴宗朱标和继室吕皇后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朱允熙于1399年被授予徐王称号。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后,朱允熙被降为敷惠王,与母亲住在懿文王子的陵墓里。两年后,即公元1404年,朱允熙被改封为瓯宁王,世奉懿文王子之祭。公元1406年,朱允熙的府邸火灾,他也被烧死,16岁时,死后的头衔哀悼。
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朱允熙是建文帝最年轻的兄弟之一,也是永乐年间唯一一个获得死亡头衔的人。总的来说,在笔者看来,朱彪王子有五个儿子,除了长子去世,其他四个儿子都经历了明初的靖难之战。其他三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自然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未能取得相对较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在朱迪的严格防范下,朱标的三个儿子显然不能过正常的藩王生活,甚至连普通人都做不到。当然,总的来说,只要明朝历史上的藩王没有被造反牵连,最终的待遇还是比较丰厚的。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之外,其他四个儿子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