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长达三个月的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上 最后,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饿死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在任期间,他改变了旧习俗,实施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一度能够与秦国竞争。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结局却非常悲惨。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晚年,为了争夺王位,两个儿子相遇。在这场动乱中,武灵王被困在沙丘宫三个月,没有食物,只能靠捕鸟吃树皮谋生。最后,他饿死了。赵武灵王遇到这样的结局,有一个漫长的铺垫过程,绝不仅仅是一场意外。在我看来,他的死有两个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直接原因:权力的丧失,赵武灵王在两个儿子的斗争中无能为力,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地位。

[img]233858[/img]

只有一种解释:他被架空了。《史记》记载:(赵武灵王)27年5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为王。....是惠文王..武灵王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在公元前326年即位。换句话说,他成为赵王时只有十四五岁,到了二十七年传位时,也只有四十出头。四十岁是春秋鼎盛时期,是一国之君。然而,赵武灵王主动放弃了他高贵的王位。你知道,在前一年,他刚刚在对外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北到燕、代、西到云、九原”。可见,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地位。他这样做是为了下放权力,让自己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外作战,扩大领土。

[img]233859[/img]

这是一个自信的决定,当时赵武灵王威望正盛,即使放弃王位,也不影响他在赵国的地位。此外,他所立的新王只是个孩子,一点也不担心。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没有问题的决定为未来的悲剧奠定了基础。三年后,主父(即赵武灵王)摧毁了中山国,封长子章为安阳君,封地在代郡(今河北省蔚县),并派田不礼协助他。又过了一年,在一次朝会上,主父看见长子章向幼子(即赵惠文王)屈膝称臣,“心怜之,于是想分赵而王章于代”。然而,这个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最终未能成行。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犹豫,两个儿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img]233860[/img]

对长子章来说,他一直不服年轻的赵惠文王,野心勃勃。私下里,他和田不礼一起积蓄力量,阴结党羽,时刻准备夺权;赵惠文王虽然年轻不理事,但身边也有肥义、李兑、赵武灵王叔公子成等骨干精英的支持。他们很早就警惕长子章和田的不礼,并制定了对策。从赵武灵王的表现来看,此时他显然更喜欢长子章,所以他选择纵容长子的各种行为,甚至用长子来制衡幼子的想法。这就决定了赵武灵王最终会走向赵惠文王的对立面,最终会失去肥义、李兑和公子成的支持。从两派实力对比来看,公子章无法与赵惠文王正面竞争。因此,赵武灵王的悲剧自然发生了。

深层原因:赵武灵王的性格和“胡服骑射”的负面影响赵武灵王的第一个性格:大胆创新,不拘一格。赵是春秋晋国分离的国家,属于正统的中原诸侯国。能够在这样一个国家实施“胡服骑射”,可见赵武灵王非凡的勇气。在他看来,祖先所追求的一套古老的礼仪和法律将成为国家繁荣昌盛的绊脚石。所有制度都应以“实用、造福人民”为第一标准。“夫服者,便用也;礼者,便事也是。他还预料到,他的政策将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嘲笑。但“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功者不谋于众”,他坚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于是坚定地实施了“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让位成为主父后,他甚至穿着胡服,假装成使者进入秦国,考察秦国的地形,观察秦王的行为。这种疯狂的行为甚至让最疯狂的秦人感到惊讶。然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轻易放弃了赵王的地位。在他看来,赵王只是一个虚名,让儿子去做,自己去战斗,对国家最有利。但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这个想法太天真了。赵武灵王的第二个性格:感性、冲动难以想象,一个伟大的君王,在某些时候,也会表现得像个孩子。然而,正是这种性格,才能让赵武灵王大胆推行“胡服骑射”。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因有果。

当然,如果用感性和冲动来改变,利大于弊;如果用于治国理政,弊大于利。赵武灵王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处处犯错,造成了国家的混乱和悲剧。据《史记》记载,长子章原本是赵国正牌王子。但后来赵武灵王宠爱美女孟姚(又称吴娃),爱屋吉屋,便废掉长子章,反而立孟姚之子(即赵惠文王)为王子。但后来孟姚去世,赵武灵王对幼子的爱也淡化了,转而开始偏爱长子。一方面,长子章魁梧英俊,与赵武灵王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在多年的战斗中,长子章跟随赵武灵王,并取得了许多战功。总的来说,赵武灵王很矛盾。他爱幼子的母亲,却不爱幼子;不爱长子的母亲更喜欢长子。

起初,对女人的爱占了上风,但孟姚死后,一切又改变了。一切都跟着感觉走,却没有长期考虑问题,导致了悲剧。想象一下,让一个自称文明的国家模仿野蛮人的习俗,“胡服骑射”的副作用是多么的难以接受。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大多数赵国人都是抗拒和不理解的。这也是历史上变革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商鞅、北魏孝文帝还是王安石,这种不理解都以悲惨的结局告终。赵武灵王也是如此。被困在沙丘宫的三个月里,他相当绝望,没有人站出来救他,即使是为他求情。曾经忠于他的大臣们都选择站在赵惠文王一边。

[img]233861[/img]

这些大臣怕赵武灵王出来后会找他们算账,就干脆围着他死了。用“众叛亲离”来形容这种情况并不过分。事实上,自“胡服骑射”实施以来,矛盾的种子已经埋下。《史记》记载,赵武灵王第一次提出“胡服骑射”的想法时,除了楼缓、肥义等少数人外,“群臣不欲”。反对最激烈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甚至直接骂:今王舍此而来,袭击远方的服装,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学者,离开中国...为了说服公子成,赵武灵王亲自上门,给了他足够的面子,知道了利益,最终让公子同意“胡服骑射”。当然,这种同意,更多的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权利和威严,不得不服从。

实施“胡服骑射”后,大量胡人精英进入赵国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在这一变化中,以公子为首的宗室贵族集团受到了严重冲击。可以说,贵族集团长期以来的不满终于在公子章的叛乱中彻底爆发。对他们来说,此时的赵武灵王只是一个失去权力的囚犯,不再可怕,他们终于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总的来说,赵武灵王饿死的悲剧,归根结底是“胡服骑射”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造成了他在关键时刻叛逆亲离的局面。然而,让自己陷入如此不利的境地,赵武灵王也是罪魁祸首。如果他牢牢控制自己的权力,用政治铁腕消除反对势力,他仍将是一个高王,甚至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审时度势,理性地选择接班人,而不是让自己的喜好做决定,他也可以安度晚年。

赵武灵王的性格是一把双刃剑,使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长达三个月的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上 最后,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赵武灵王被困沙丘三个月 最后,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赵武灵王戏秦王:到你眼皮底下走又怎么样?
  •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正在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他绝对是外国战争的一代英雄,但他在治理国家和治理国家方面并不那么聪明。然而,...

  • 赵奢是怎样的人?历史中的赵奢最后又和结局
  • 赵奢算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才,他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奢本来是一个管理赵国财政的小官吏,在后来却能够指导赵国的军事作...

  • 揭秘:白起为什么会两次拒绝秦昭王出兵赵国
  •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继位后有心图谋,统一天下,除了在政策上继续推行强有力的措施外,在军事...

  • 运动战大师李牧:第一个不敢南下打匈奴的将军
  •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在史记中开始作为赵国守北方的优秀将领介绍。 李牧(?―前229年),生年未知,据估计出生于赵武灵...

  •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中刘邦最敬佩为何是他
  •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史记》记载,刘邦当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