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廉政模范”故事。据说当时有一个叫张昌的官员,身居高位,担任参与政治事务的职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所谓参与政治事务,是指协助首相管理政府事务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称为副首相,绝对是地位最高的官员之一。这位名叫张昌的高级官员深受朱元璋的信赖。明朝开始时,许多国家制度的创新都来自这个人。
然而,这位深受朱元璋信赖的高级文官却有一个怪癖:他从不穿新衣服。衣服坏了,就补。反正他就是不穿新衣服。每次朱元璋奖励他金银财宝,张昌都坚持拒绝,从不接受。
[img]232855[/img]
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个伟大的清官!200年后,海瑞海大师可能就是这样。当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显然也这么认为。他甚至当众说“张昌是清官之首”。从那时起,他更加信任和依赖他。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朱元璋进一步调查张昌时,他周围的顾问刘伯温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直接告诉朱元璋张昌非常危险,想杀了张昌。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直接处决了“清官之首”张畅。
刘伯温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朱元璋要杀张畅?刘伯温嫉妒张畅的才华,阴谋陷害张畅吗?
当然不是。其实“清官之首”张畅的死,其实完全是自食其果。
[img]232856[/img]
说起张畅这个人,人生经历也是无与伦比的传奇。
张昌是万平人,在元朝一路达到了户部尚书的高位。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其他民族有些敌视。在元朝,汉人做官远比其他朝代难,更不用说户部尚书的地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昌的能力真的很强。
后来,随着元末世界的日益混乱,元廷完全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整个江南都落入了元末起义军的手中。当时,元朝的高层也在战斗,没有时间分配太多的精力来平息江南的叛乱。
这时,元顺帝想派一些大臣到江南游说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起义军首领,希望能招降他们。当时,张昌是元顺帝派出的大臣。
作为元朝户部的尚书,张畅先是去了张士诚,但老张根本不理他。如果不是因为担心两军对抗的老规矩,估计老张会直接一刀砍下来。
后来,张昌去游说当时是吴王的朱元璋。老朱接待了他,但出于礼貌,他当然没有想过要接受元朝。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张昌给老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饱读诗书的张畅,在元廷做到了户部尚书的高位,能力和见识都无法与朱元璋当时的文官相比。@ 现在老朱有了爱才之心,直接扣住了张昌,让张昌帮他处理地盘内的日常政务。
张昌可能没想到,作为一名使臣,他会享受被强行抢劫的待遇。但在这个时候,张昌,除了听话,显然没有别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仍然是一名官员。面对广大士兵的老朱,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昌被朱元璋重用,直接进入最高决策小组,帮助朱元璋制定各种制度。当时,张昌的顶级老板是后来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李善长和后来权力强大的胡卫勇。
在朱元璋的手下,张昌也尽了最大努力为朱元璋规划,帮助朱元璋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明朝大明律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张昌。
在帮助朱元璋制定法律时,张昌曾提议实施严厉的刑事法律。张昌有足够的理由。当时,世界还不稳定,北方仍在元廷的掌握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用重典作为乱世是明智的选择。后来,朱元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他的建议。
能力强,为官廉洁,尽力为朱元璋规划。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张昌都是古代国王最梦寐以求的下属。这样的张昌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然而,除此之外,张昌其实还有另一面。正是这一面,老朱才杀了他。
事实上,张昌并不是真的认识到朱元璋。相反,即使他现在是朱元璋手下的高级文官,张昌仍然一直认为自己是元朝的官员!这意味着曹营心在汉。
@ 张昌为朱元璋制定的计划,明面上是为朱元璋效力,实际上是在暗中坑朱元璋。
例如,倡导所谓的严厉惩罚和严厉的法律,实际上是希望朱元璋失去人民的心。例如,秘密让人们给朱元璋写信赞美,事实上,是希望老朱渴望享受,不要考虑统一世界。
对此,朱元璋也不是傻子,其实都看在眼里,即使没有刘伯温站出来说话,张畅也很难活下去。
老朱曾对刘伯温明说,张畅其实很像赵高。这时,老朱显然很残忍。此外,后来,朱元璋从张畅的家中发现了张畅秘密写给元廷的信件。这证明了张畅再也活不下去了。
明朝文官张畅是什么样的人,不穿新衣服,不接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