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是明初的大学者、大诗人,与刘伯温、宋连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要知道,元末明初盛行的主流文学是戏曲和演义小说,诗歌创作相对弱化。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启领先风骚,肩负着诗歌发展的重任。他的诗清新脱俗,豪迈有力,深受人们喜爱。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书法作品中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img]232072[/img]
高启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诗文写得很好,16岁时才名远播。当时,张士诚盘踞江南,派人力邀请高启为他效力。在张士诚幕府呆了三年后,高启因厌恶官场气氛而离开。没想到,这段跟随张士诚的经历给他埋下了未来的杀命之祸。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早就听说过高启的名字,并得到了刘伯温的推荐,于是迫切地召唤高启进入朝鲜听用。高启觉得新朝会有新的气象,就应召而来,为朱元璋效力。
高启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他是皇帝周围的人。他负责起草皇帝封存官员的文件,编写历史书,帮助皇帝研究历史。他的等级不高,但地位高贵,发展潜力巨大。高启才学深厚,深受朱元璋赏识,让他参与编纂《元史》,教儿子读书。高启一上来工作热情高涨,但时间不长,就发现朱元璋不是开明之主,专权蛮横,听不进意见。而且朝廷有党争,互相争斗。高启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萌生了辞官归隐的想法。
就在这时,朱元璋想提拔高启当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这是一个实权岗位。但是高启拒绝了,还说了很多理由,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想法。朱元璋是一个骄傲的人。当他看到高启不知道如何举起他时,他非常生气,但他不方便攻击。他不得不说几句礼貌的话来保留他,并同意了高启的要求。他心里已经怀疑他了:难道他不喜欢我的朱某,所以他不想为我工作吗?!
高启辞职后,隐居在吴松江畔的青丘,教书,种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不经意间突然发生了一场滔天灾难。高启的家乡是苏州。他的前同事魏观看到苏州是知府。看到原来的办公室衙门狭窄破败,他找到了另一个重建的地方。魏观出于南方的民俗传统,邀请苏州人高启撰文贺之。高启写了一篇题为《郡治上梁文》的文章,不过瘾,又写了一首题为《郡治上梁》的诗。熟悉不知道,这一文一诗却要了高启的命。
在魏观新办公衙门的位置上,新衙门正好建在原张士诚宫的旧址上,而张士诚是朱元璋的死敌,有奸人跳出来诬告魏观反心。朱元璋一听,信以为真,就杀了魏观罢爵。当他看到高启写的诗时,想起高启过去跟随张士诚的经历,他更加愤怒。《郡治上梁文》中有“龙盘虎占”二字,《郡治上梁》中有“龙廷”二字。朱元璋心想:好你高启,你这是说张士诚是龙虎之身,他待过的地方是龙廷。怪不得不为我用,原来是爱上了老主人啊!”
朱元璋立刻想起了高启过去写的一些诗,也隐约流露出对朝政的讽刺。他忍了很久,这次再也忍不住了。他想把旧账和新账一起算。他立即下令处死高启腰斩,他亲自监狱,可怜的高启在刑场上被残酷地斩成八段。行刑期间,高启撑起被砍下的半身,手蘸着自己的血,连续写了三个“惨、惨、惨”的血红大字。他真的想不通,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但写了几首诗,怎么会遭受如此可怕的折磨!他死时只有37岁。
如果说宋朝是古代文人的天堂,那么明朝,尤其是早期,就是文人的噩梦。高启去世了,所有和他一样有名的“明初四杰”都幸免了。杨基被处罚为苦役,死于工作所;徐贲被迫害死在监狱里;张羽被流放到岭南,最后被扔进河里死去,没有骨头。
28年后,明朝成祖朱迪屠杀了方孝儒十族。朱元璋父子的高压政策“压制”了明代文人的骄傲、浪漫甚至尊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拒绝依附朝廷的沉重代价,是朱元璋对世界各地士人的冷酷警告。高启是朱元璋以身作则的受害者。
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最后被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