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萧条时期。政治是黑暗的,到处都是战争。儒家文化被严重边缘化,文人和学者被忽视,中国文明礼仪受到严重破坏。在这场文化灾难中,一代大儒宋连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播者和振兴者的使命,为明初的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连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宋文昭在元朝至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他的母亲在7月份生下了他,导致他从小体弱多病,吹到风就昏迷了好几天。但他的大脑特别聪明,记忆力强,理解力强,特别爱读书,年纪小,已经满腹经文,被誉为“神童”。成年后,他向吴莱、刘贯、黄金等文坛学习,才名远播。元廷曾邀请他当官,但他拒绝了。他隐居山林,成为一名道士,致力于学习。直到吴王朱元璋真诚邀请他,他才出山展示自己的野心。
[img]232070[/img]
宋连和刘基都是明初文臣的杰出代表,但他们的能力不同。刘基是军师和参谋,为朱元璋策划战斗事宜。很多时候,他们用的是拿不到台面的“阴谋”。;宋连的特长是教书育人,实行文治,规划治国兴教的“阳谋”。虽然宋连没有刘基那么出名,但他对明朝建国后发展的贡献却比刘基大得多,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和刘基、章溢、叶琛三人并称“浙东四先生”,是朝廷中浙东派的代表人物。
当宋连第一次来到朱元璋身边时,朱元璋让他教他的长子朱彪读书。他与朱彪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明朝成立1368年后,宋连接受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修建《元史》。后人修建前朝的历史是一种惯例,没什么好说的。但朱元璋非常着急,让宋连等人尽快完成。他可能想利用修建元史向世界宣布元朝已经灭亡。
宋连的史学功底比较扎实,他与王迅等人密切合作,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在1369年底初步修建了百万多字的《元史》。第二年,宋连等人根据收集到的关于元朝历史的资料进行了续修,终于完成了《元史》的修编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宋连等人不懂蒙古语,单靠翻译无法辨别一些史料的真伪,《元史》中有许多错误和遗漏。民国时期,柯绍敏又重编了一部《新元史》。
宋连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高等职务。他可以被称为朱元璋的首席秘书。他的主要任务是起草重要的命令和文件,为朱元璋制定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他起草了明初的重要文献,如《大明日历》、《皇明宝训》、《大明法》、《洪武圣政记》,制定了国家监督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规则,主持了大本堂(皇家图书馆+王子阅读办公室),辅导王子和其他王子阅读。
这些东西不太有趣,但对文化传承有很大的影响和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人批评的明代科举考试,虽然内容形式相对僵化,但降低了科举考试的门槛,给了草根阶层更多的机会阅读和成为官员,儒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宋连作为明代科举考试规则的制定者,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连除了忙于朝廷政务外,还勤于诗文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连谦虚低调,谨慎检点,具有汉代宰相孔光“不言温树”的良好作风。他是朱元璋的首席秘书和政务顾问。他们经常有一些非常私密的谈话。他守口如瓶,从不告诉任何人。他写奏章的底稿,用完后烧毁,从不保留。他从不在朱元璋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的风格。他在许多大臣面前称赞道:“宋连在我面前19年从未说过谎,也从未说过一个人的坏话。他真是个贤惠的人。”
朱元璋对宋连的评价是经过实践考验的。他曾派锦衣卫潜入宋府调查,并将情况画成图。一天早上以后,朱元璋留下宋连闲聊,假装不经意间问他昨晚做了什么。宋连没怎么想,如实回禀地说“和一些老朋友喝酒聊天”。朱元璋还询问了参与者、食物和座位的情况,宋连也一一回答。朱元璋听后很满意,高兴地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君子,没有欺骗我。说完从袖口拿出一张图,图中详细描述了宋连昨晚在家宴客的情况。
[img]232071[/img]
但正是朱元璋检验过的老实人,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被株连构陷害的命运。宋连68岁退休回国,两耳不闻窗外事,言行谨慎,布衣粗食,过得像乡下老农一样。但是人们坐在家里,祸从天上来。洪武十三年,宋连的长孙宋慎被牵连到胡卫庸案中,宋家全部被捕入狱,随后宋慎被杀,宋连也被定为死罪。多亏了朱标王子和马皇后的恳求,朱元璋赦免了他的死罪,把他的家人流放到了茂州。在流放的路上,77岁的宋连不堪其累,在贵州惨死。世界上所有的士人都为此伤心地哭泣!
朱元璋首席秘书: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宋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