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司马光,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说起司马光,我们第一次想到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小司马光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五好少年长大后成了矛盾的集体?他勤奋、廉洁、顽固、保守,不愿意改变。他把一个刚刚复兴的王朝推向了毁灭。从他的一生来看,总的来说,他担心人民和国家!
[img]231202[/img]
司马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
1、他是个五好少年
五好少年是每个孩子的理想。而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有着五好光环的好少年。
我记得那是一个例行公事。一个小伙伴毫无征兆地不小心掉进了水箱。当每个人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是打电话给父母还是打电话给父母时,年轻的司马光迅速做出决定,举起水箱旁边的石头,试图砸碎水箱。随着几声强烈的噪音,水箱破裂,水流耗尽,小伙伴得救了。
这是一个辉煌的故事,以至于京洛当时都知道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1000年后,他的事迹成功入选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这个完美秀智商的故事已经吹了几十年了,孔融让梨也是类似的故事,但司马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司马光才华横溢,7岁时能背诵《左春秋》。这种智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好幼苗。1038年,20岁的司马光成为一名官僚。此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在官场工作,给了司马光很多建议,为司马光走得更高、更远铺平了道路。
[img]231203[/img]
司马光是个好官。他在当地工作时,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政治声音突出,人们称之为”的成就。后来,他和父亲、朋友庞籍一起在西北担任重要职务。为了应对西夏,他坚决执行禁止相互城市和建造碉堡的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卓越的政绩为司马光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仁宗皇帝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司马光。司马光于1061年被提升到中央政府。
2、他是一个关心世界的官僚
司马光来到中央,准备大展宏图。
然而,此时北宋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严重。《禅渊之盟》签署后,宋辽停战,西北战略不断压缩西夏。总的来说,宋朝的战斗人员逐渐减少。
北宋没有战争当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战斗力下降,后来的“静康变化”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当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北宋制定了一个系统来刺激罪犯,军队的规模不断扩大。
北宋的军队数量是历代最高的,但战斗力却不敢恭维。虽然失去燕云十六州和河西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轮守法的弊端。
司马光面对这一切都很难过。
[img]231204[/img]
走出科举考场的人基本上都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司马光也不例外。司马光认为,北宋朝廷贫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北宋朝廷不合理的征兵政策。
很多人说《禅渊之盟》一年只需要30万元,就能让辽国这只北方老虎听话,宋辽互市可以很快赚回送出去的钱。
都是胡说八道。更不用说北宋卑躬屈膝会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了。赚来的钱真的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吗?特别是西夏在西北虎视眈眈,北宋的军备从未减少。没有质量,数量再多也没用。但是没有办法,北宋的军制已经积重难返。不仅如此,北宋还主张在西北地区招募“义勇”,即民兵。招募大量民兵不仅导致人民流离失所,还增加了财政负担。司马光坚决反对,甚至与首相韩琦公开辩论。但遗憾的是,朝廷最终没有采纳司马光的建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关心人民的好官僚。司马光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节约人力和减少支出。北宋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只要节约支出,国库自然会丰富。
这也成为司马光为官执政的基本标准。
3、他是一个不愿意改变的官僚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铁哥们。
对于两个人来说,变法可以说是一样的。而且两个人都有同样的目标:富国强兵。
[img]231205[/img]
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对事不对人。
但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却超越了两人的朋友圈,超越了朝廷,成为北宋党争的导火索,最终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司马光主张轻赋薄赋,珍惜民力。简单来说,就是不折腾或者少折腾。毫无疑问,这是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但是王安石不这么认为。在王安石看来,北宋的社会病入膏肓。如果不改变,这个国家迟早会死!
用猛药治大病!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为坚定的改革派。
时任领导宋神宗是一位不安分的皇帝。在他心中,他始终有秦皇汉武霸的伟大志向,王安石成为他实现目标的最佳助手。神宗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然而,北宋的守旧势力太大了。仅凭王安石和宋神宗,我们无法打破僵局。此时,王安石希望在西夏赢得“河黄边”。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说明变法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幸运的是,王韶收复了河黄3000英里的土地,取得了重大胜利。一切似乎都是光明的。
但俗话说:大步很容易拉鸡蛋。王安石太焦虑了,制定的政策缺乏实践考验。不久之后,各种缺点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农民朋友的“青苗法”。隐藏的缺点使司马光非常焦虑,并立即写信反对。但上帝坚持改变,反对无效。
于是司马光被贬,开始编纂《资治通鉴》15年。
此时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旧党虽然保守,但出发点也是忧国忧民。
4、他是一个缺乏模式的宰相
1084年,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获得了神宗的命名和秩序,声誉达到了顶峰。不久,随着宋神宗的去世,王安石的改革失败了。老党代表司马光回到政治中心,成为首相。
[img]231206[/img]
上台后,司马光开始对新党进行全面清算,司马光大胆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各种弊端,基本上所有新政都被封杀。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多新政在实施中确实发生了变化,废除它们对普通人来说真的很受欢迎。
但在对外作战中,特别是在西夏问题上,司马光的举措确实非常误国。
作为新党阵营的重要人物。王韶“河黄开边”的成功,不仅为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而且扩大了北宋3000英里的领土,实现了西夏的战略包围,为下一步彻底杀死西夏奠定了基础。
但司马光上台后,本着节约民力的思想,主张放弃新开发的河西六州,将吞下的土地全部归还,西夏又起死回生!
司马光死后,新党再次上台。北宋再次开始对河西的发展和成功,并将军队扩展到新疆。然而,经过司马光的辗转反侧,北宋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可以说得不偿失。
司马光为了节约财政,放弃了河黄之地。毕竟经营新国土需要很多财力。但从大局来看,司马光的行为确实不利于北宋的外部生存。西夏的存在使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规模的常备军。
司马光概括为:担忧民误国司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司马光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行动给国家带来了什么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