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李悝、吴起、西门豹等风云人物相继去世,魏国实力逐渐减弱。
在竞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如果不前进,就会被其他国家超越。如果魏国不改变,它将不可避免地失去主导地位。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231142[/img]
这时庞涓出现了,他率领魏军南征北战,使魏国的辉煌延长了10多年。
然而,无论多么英勇和善于战斗,大多数将军总是无法逃脱失败,庞涓也不例外。
公元前341年,魏国为三晋并一,再次称霸中原,与赵国合作征服韩国,庞涓是两军统帅。
和13年前一样,孙膑还是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率军直捣大梁城。
庞涓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早就盯着孙膑的行军路线,当齐军越过魏国边境时,庞涓带领魏武卒回来救援。
[img]231143[/img]
一路追来,庞涓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孙膑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第一天还有10万,第二天只有5万,第三天不到3万。
据史记载,“使齐军入魏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明日为三万灶。”
显然,这一现象表明齐军得知魏军回援,知道难以抗拒就崩溃了。
庞涓认为这是抓住孙膑的好机会,于是放弃了重装步兵,聚集了三万魏武卒轻装追赶齐军。
黄昏时分到达马陵道,两边都是危险的岩石,中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道路,庞涓觉得有点不好,这个地方适合伏击。
就在庞涓准备撤退的时候,周围射出了无数的箭。许多魏武卒一个个倒在地上。他知道失败已经确定,所以他为自杀感到羞愧。临死前,他说了六个字,“然后就成了竖子的名字”。
据《史记》记载,庞涓自知智穷战败,乃自己说:“遂成竖子的名字!”
[img]231144[/img]
从表面上看,庞涓死于孙膑的计划,但从本质上讲,庞涓的结局是自作自受,临死前说的六个字道破真相。
“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毕竟成全了你这个小子的名声,可见庞涓嫉妒心之强,名利心之重。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同门师兄弟;为了自己的野心,不顾魏国利益的损害。
事实上,强烈的嫉妒并不重要,只要你能杀死对手,但庞娟的智商跟不上,给了孙斌报复的机会。
[img]231145[/img]
此外,嫉妒心强、气量小的人容易心理扭曲,难以取得重大成就,或结局悲惨,如战国范菊、秦朝李斯、西汉李广等。
相反,气量大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林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卿,这让老将廉颇极度不满,多次当面羞辱林相如。
然而,林相如尽量避免和容,不与廉颇发生冲突,然后就有了流传千古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例如鲍叔牙,不顾自身利益,向齐桓公推荐好友管仲为齐相,于是就有了“管鲍之交”的故事。
俗话说,“天下熙熙攘攘,都是名来;天下熙熙攘攘,都是利往。”
人们对“名利”的苦心追求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时代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如果你沉迷于此,甚至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适得其反了,庞涓就是这样。
庞涓战败后选择自杀的原因是什么?他留下了什么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