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曾经强大的唐朝已经走到了尽头。由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了唐朝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唐朝的精锐士兵和国力储备几乎消耗了镇压黄巢起义的一切。从那时起,唐朝进入了灭亡倒计时阶段。可以说,黄巢起义敲响了唐朝的第一个丧钟。有兴趣的读者一起看看吧!
[img]231109[/img]
从乾福五年到中和四年,黄巢义军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了大江南北黄河。起义时间长,影响面积广,在唐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唐朝到皇帝将相,再到普通人,无数人都卷入其中,有多少人的命运在这波浪潮中逆转。即使是那些平日吟风弄月、舞文弄墨的诗人,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影响。晚唐诗人皮日休是最典型的一个。
湖北天门人皮日休。他出身平民,从小努力学习,才华出众。唐懿宗咸通八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苏州县、长安作郎、太常博士等职务。晚唐文学史上,皮日休的诗歌、小品文占有重要地位。皮日休在晚唐朝廷混了很多年。他对当时唐代腐朽黑暗的朝廷局势极为不满,敢于尖锐地批评当前的弊端,对饥寒交加的底层人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点,比如“一个人的饥饿、须粟的饱满、一个人的寒冷和丝绸的温暖”。鲁迅先生对皮日休的作品评价很高,尤其是对他的小品文章赞不绝口,称赞他是“一塌糊涂的烂泥塘里的光彩与锋禄”。
[img]231110[/img]
据《旧唐书》记载,广明元年12月,黄巢大军西入关,攻克长安。这也是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都城长安第二次被打破。在城破之前,唐熙宗带着“福、寿、穆、泽四王及妃嫔数人”,匆匆逃离,连夜逃往蜀地避难。据《资治通鉴》记载,由于过于仓促,唐熙宗甚至顾不上通知文武百官,“百官皆莫知”。看到大势已去,金吾将军张直方“率在京两班迎贼灞上”,许多唐代文武官员投降黄巢,皮日休也在其中。文采久负盛名,黄巢对皮日休也刮目相看,“以太常博士皮日休为翰林学士”。
皮日休虽然官职不高,但文采非凡,诗文闻名世界,他归降黄巢,参加黄巢起义军,成为当时震动朝野的事件。和当时的士大夫集群一样,他并没有把黄巢当成盗匪,而是欣然接受,他的见识和心胸委真的很有价值。但不幸的是,皮日休加入黄巢起义军后不久,形势突变。在唐代武装力量与沙陀军阀李克用等人的联合攻击下,黄巢虽然打长安,但最终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仅仅三个月后,黄巢在唐军的围攻下被迫退出长安,转战四方,从此踏上了败亡之路。中和四年,这场大起义也彻底结束了。
黄巢起义的失败使皮日休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南方新书》和《唐才子传》都记载,皮日休回到黄巢后,黄巢知道自己的诗才出众,让他写一首“诗预言”。说白了就是起义军的口号,用来说服人心,要求通俗易懂。这是皮日休的一道菜,所以他写了一首诗:“想知道圣人的姓,田八二十一;想知道圣人的名字,果头三屈律。”
这首诗称黄巢为“圣人”,“田八二十一”是“黄”字,“果头三屈律”是“巢”字,“屈律”是唐代民间口语,意思是笔画曲折。“果头三屈律”是指“果”上有三个弯曲的笔画。本来皮日休完全是歌功颂德,谁知黄巢看了却勃然大怒。“巢头丑”,黄巢头形大概有一些缺陷,结果怀疑皮日休在暗中讽刺他,结果皮日休就这样死在黄巢刀下。
皮日休虽然死了,但他生前却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最著名的是《汴河怀古二首》之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多。他从独特的角度指出,杨迪皇帝修建大运河并不是一个错误的举动。这是造福国计民生的好事。他实事求是地为杨迪皇帝正名,被誉为唐代史诗中的优秀作品。
死在黄巢刀下的唐代诗人:揭秘皮日休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