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有两次繁荣的崩溃,一次是汉朝,一次是唐朝,五代十国是唐朝崩溃后出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在对王朝的灭亡表示沉默后,绘画艺术以个人行为的形式,以独立、不受约束的身份,再次开始山地运动,在山水画中建立文人的山水精神。荆浩是这种行为的先驱。
荆浩,名叫洪谷子,泽州沁水县人。他是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画家,为中国古代艺术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理论家。
[img]230413[/img]
荆浩年轻时,曾在开封得到同乡裴休的照顾,担任小官。唐末藩镇被割据,天下动荡不安时,荆浩为了躲避战争,不再入仕,隐居太行山洪谷,自称洪谷子,过着自给自足的耕种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舒适的环境中,从小接受过良好启蒙教育,对艺术有天赋的荆浩,在山水画的创作上有了更高的造诣。
荆浩的山水画注重笔墨并重,既有纹理又有染色。在描绘山水景观的同时,也不忘形神兼备。这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此之前,山水画很少看到山水画的全景布局,正式太行山的雄伟势头,使荆浩能够关注更广阔的空间,最终创造了“山水、数千英里”的新模式,这也是对自然审美理解的深化。荆浩在山水墨画方面颇有成就,他的弟子关童更是青出于蓝,史称“荆关”。他们的山水画技巧直接影响了北宋的风格,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他们的山水画以中原地区的真实场景为主,创作了一种以山水为特色的新画派——北方山水派,荆浩是北方山水的鼻祖。
[img]230414[/img]
荆浩不仅是一名绘画艺术家,也是一名优秀的绘画理论家。他创作了一幅关于“笔记法”的山水画,以太行山和一位老人的问答为基础,全面清晰地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绘画理论。笔记法的核心理论是“六要”:根据前人的理论和作者自身的经验,总结了气、韵、思、景、笔、墨。这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荆浩的大部分作品都失传了,还有《匡庐图》,现存在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荆浩,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在绘画史上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