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三藩”,是指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忠三个分裂的藩王。清朝统一世界后,三藩无疑成了一场大战,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清朝朝廷抗争。因此,削减诸侯自然势在必行。
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228066[/img]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年轻的康熙皇帝决定撤藩,战争爆发。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天,清军攻入云贵省昆明,吴三桂孙子吴世凡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在三藩之乱爆发初期,吴三桂势力几乎占据了一半,但这基本上是吴三桂的巅峰。几年后,吴三桂和清朝反复拉扯,吴三桂病逝后形势急转而下。对此,在笔者看来,吴三桂起兵后,完全有可能打败清朝,但吴三桂势力最后一败涂地,却犯了一个大错。
武三桂起兵初期,叛军乘锐连接贵州全省、湖南衡州。同时,靖南王耿忠、平南王尚之信、吴三桂在四川郑蛟林、谭红、吴志茂、广西罗森、孙延龄、陕西王辅臣、河北蔡禄等各地党羽纷纷响应。@ 三藩之乱初,吴三桂势力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与靖难之战中的燕王朱棣相比,吴三桂可谓迎来了梦幻般的开局。
然而,吴三桂立即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大错误是在战争初期。吴三桂表现出缺乏战略眼光和勇气。他想划河而治。结果,他失去了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对吴三桂来说,准备充分,再加上各地反清势力的响应,已经震惊了世界。至于准备不足的康熙皇帝,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度军队进行防守和反击。
@ 吴三桂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集中主力穿越长江,直接攻占清朝的黄龙。如果他能占领清朝的首都,即使清军退出海关,他也不害怕。然而,吴三桂的优柔寡断,缺乏勇气,最终让他错过了这个机会。另一方面,吴三桂一心想划江而治,无疑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img]228067[/img]
当清朝朝廷意识到吴三桂没有越过长江,打算直接捣乱黄龙时,康熙制定了稳定吴三桂的计划,首先集中精力消灭他的党羽和盟友。例如,陕西之王辅臣在三藩之乱初就响应吴三桂,攻占陕甘等地。假如吴三桂率军过江,继续向清朝腹地进攻,后者根本没有精力管王辅臣。然而,正是吴三桂本人停了下来,清朝才能腾出手来解决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皇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将军,攻打王辅臣。不久之后,王辅臣被打败,返回清朝。再比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在福州响应吴三桂。然而,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前往洪塘进入福州,耿无奈地出城投降。正是吴三桂没有不屈不挠的志向,@ 康熙不断清理吴三桂的党羽和盟友。
清廷完成这项工作后,吴三桂的势力自然会被严重削弱,也就是说,这将使吴三桂的势力孤单。相比之下,在靖难之战中,虽然燕王朱棣初期实力较弱,但与明朝建文帝的差距却很大。然而,朱棣一直在向前冲击,而不是想着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是在不断进攻的过程中,朱迪找到了直到黄龙的方法,最终兵临都城,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
[img]228068[/img]
@ 在我看来,就像在狭窄的道路上遇到勇者一样,当吴三桂正式起兵时,他和康熙之间就不可能划江而治了。换句话说,即使有妥协,也只是暂时的妥协。对吴三桂来说,当他在长江地区犹豫不决时,也无形中打击了自己的士气。就吴三桂的手下而言,既然跟着他起兵对抗清朝,自然希望能击败清朝,成为最后的赢家。然而,当他们发现吴三桂没有这种抱负时,他们显然很失望,这也会对吴三桂士兵的战斗力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吴三桂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在三藩之乱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直到吴三桂去世,清军的战略进攻基本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康熙17年(1678年),吴三桂去世后,他的下属逐渐离心离德,这使得清军得到了转机,从而一步一步地工作。最后,在康熙20年(1681年)冬天,清军进入云贵省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凡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为什么吴三桂最后一败涂地?只是因为他盲目地向清廷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