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年3月16日,明代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李志死于监狱,自杀。他今年75岁了。他入狱的“原因”是“敢于提倡混乱,陷害人民”。人们都知道,在一个思想被监禁的时代,“混乱”的思想往往是积极的。他留下了《焚烧书》、《焚烧书》、《藏书》、《续集书》等精神遗产,都是巨大的皇帝。在文学上,李志提倡“童心”。
童心,“真心”——文学是人真性情的体现。@ 李志在骨子里追求自然脱俗,潇洒自由。然而,生逢乱世,活出真性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生活还活着,就要面对人情世故,迎来送往,要想不受约束,活得自由,难啊!作为一名学者,应对家庭生计的主要途径是走向仕途。因此,李赞一生也担任过多种官职。1577年,李治的官运来了,他成了云南姚安知府。
[img]227724[/img]
当时,张居正实施改革,大力支持人才,李志幸运。对别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对李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这个掌握实权的官位上,李志只待了三年。任期届满后,他将提交辞呈。辞职未经批准,他在云南游山游水,不再关注官场的是非。至于辞官,他后来明白了:五十年前真正的狗也是。既然当官像狗一样生活,不如像陶渊明那样摆脱“尘网”,追求潇洒自然的生活。1588年,李治在湖北麻城剪头发当僧。
今年,李志62岁,他下定决心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他说:“我剃了头发,是因为家里那些闲散的人经常期待我回去,或者是因为他们经常在千里之外强迫我,用那些俗事打扰我。我剃了头发,说我不回去。...那些没见识的人把我当成异端,我干脆做他们认为是异端的事,从而实现他们的想法。在他的遗嘱《豫约,感慨》中,他说得更清楚:我一生中最不喜欢被别人管理。但是人一旦出生,就忍不住了。小时候接受启蒙教育就不用说了,入学的时候会被老师和“提学大师”管教。
从那以后,一些传统的礼仪之类的事情,更是让人不胜其烦。人情世故“一毫不谨,失其欢心,祸得立至”。各种各样的管束,直到死亡,也是无穷无尽的。苦啊!与其这样,不如“弃官”、“不回家”,四处漫游,当一个自由的禅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志对生活的态度。在《叹卓老》一诗中,李志“向京华”。1566年,李志和妻子来到北京。这一次,他担任礼部司务,只是个小官。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进京时,他说:“我常说的贫穷,并非世俗所想的。真正的贫困指的是不知道...北京是真正有学养的人居住的地方,我会拜访他们,向他们学习。"你认为李琏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他的思想超前吗?你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最后,像李志这样不随大流的人,一开始就不应该误入仕途,在狱中自杀。
李志是一个自由、轻松、骄傲、自由的人,这可以说是他个性的真实写照。明朝有一位歌剧家,名叫唐显祖。他是李志的同时代人。他非常钦佩李志的才华和思想。李志自杀后不久,他写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他的哀悼。
揭秘:为什么明朝一代宗师李治在自杀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