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汉末三国的朋友来说,张昭当然不是陌生人。张昭是东吴的创始人、文臣之首,与周瑜并列为“文武双璧”。《三国演义》描述为“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据说孙策甚至允许张昭在临死前取代孙权(如果仲谋不做任何事,君会自己取)。孙策去世后的几年里,张昭是东吴的头号大臣,他的地位和影响力甚至高于周瑜,直到赤壁大战。
[img]227312[/img]
建安13年(208年),曹操率领数十万军队南征,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关键时刻,东吴首席重臣张昭建议孙权主动投降曹操,让孙权大失所望,采纳鲁肃和周瑜的意见与曹操作战。
随着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张昭的好日子结束了。许多学者指出,张昭后来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甚至今天的历史评价都不高。起初,他在赤壁战争前主要下降。那么张昭为什么要主要下降呢?
@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可以理解为“外事不能问张昭”。军事战略确实是张昭能力的弱点。当张昭得知曹军多达数十万时,他认为东吴根本没有赢的机会。最好投降。
[img]227313[/img]
@ 张昭出生于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东吴北方流落士族的代表。作为一个北方士族,张昭更倾向于北方统治者曹操的政治立场,所以他会主张降曹,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拯救东吴。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张昭对赤壁之战的误判也给他与孙权的关系造成了很大的裂痕。当孙权登基称帝时,张昭想表示祝贺。结果,孙权说:“如果我听了张公的建议,恐怕我现在要吃饭了!”
赤壁战争前,东吴元老张昭为何建议孙权主动投降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