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明末左良玉的故事。
成王败寇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李自成的起义军于公元1644年围攻北京。当时北京的明军已经被李自成吓到了,只好去外围商量增援,比如山海关外的吴三桂,山东的刘泽清,或者收复湖广的左良玉。不幸的是,三人只有吴三桂回去支援,崇祯皇帝因为到得太晚而上吊在一棵老槐树下。据《明史》记载,此时左良玉无视同事北上救援的劝诫,选择独自一人在安庆看形势的发展。
[img]225174[/img]
左良玉当时有80万大军,为什么要当官呢?但事实上,为了恢复湖广两地,他的部队死亡,受伤,受伤程度超过一半。甚至后来到安庆的士兵中,有的被抓壮丁抓进来,战斗力可想而知。这时,李自成的兵马精锐粮草充足,而自己手中的兵都是残兵败将,相比之下,实力差别很大,去了一定是奔向灭亡。此外,年纪大了的左良玉也不想再过打杀杀的征集日子,只求自保,无意再顾别人。
@ 即使是已经收复湖光的左良玉,手中的80万军队也只是一个噱头,仍然是一群没有证书的团队。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是不现实的。由于湖光常年的战争,左良玉也头疼。崇祯皇帝天性多疑,著名将军卢象生多次击退清军。然而,由于崇祯皇帝不信任他,当他的人切断卢象生军队的粮草时,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img]225175[/img]
手下的人也借此机会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以至于后来卢象升战死战场。左良玉心中深深植根于崇祯皇帝的刻薄。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全国有十几名巡抚被杀,其中一人在提起审判前选择自杀。在17年的统治下,崇祯共罢免了50个内阁,14个兵部尚书。也许前大臣还没来得及和后大臣交接,就倒台了。
左良玉对崇祯皇帝有自己的自私。他手握兵权。对于这样一位权利至上、刻薄残忍的国王,他不仅崇敬和害怕,而且害怕产生仇恨。他非常担心崇祯皇帝秋后会计。一旦他清理了自己的功过,他就失控了;但与此同时,他认为崇祯皇帝在皇帝面前真的很努力,国家政府也没有一天落后。正因为如此,当崇祯皇帝与老槐树上吊自杀时,左良玉悲痛欲绝。
[img]225176[/img]
他可能是在哀悼这样一位辛勤工作的皇帝,也可能是从君臣方面体会到崇祯皇帝的不易,心比心后的悲痛。公元1642年,左良玉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战,左良玉寡不敌众,败北于李自成,随后率兵返回襄阳。不久,李自成打到开封,要求左良玉与之作战。左良玉心里很害怕,不敢和李自成再战,于是李自成又打下了襄阳城。
左良玉开始撤军。到达武昌后,左良玉决定向楚王询问士兵和粮食。楚王直接拒绝了左良玉的要求,激起了左良玉的愤怒,于是抢劫了武昌的粮食和盐进口。此时,左良玉以崇祯皇帝王子的名义“清朝君主”。当他到达九江时,左良玉选择支持20万人隔岸观火。
[img]225177[/img]
他开始邀请他的朋友袁继贤加入团队,但袁继贤不愿意放弃。左良玉的部门不这么认为,决定强迫袁继贤入队,于是偷偷溜进城里,放了一把火。这时,病重的左良玉气吐血而死。后来张献忠攻下武昌,收复汉阳地区。左良玉于公元1645年去世。晚年虽然野心勃勃,但至死都是明臣,忠君不事二主让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img]225178[/img]
与他未战就降的儿子相比,明天可以看出他的正直与文天祥的正直作斗争。然而,养不了教父的错,教不了老师的懒惰。作为父亲和儿子的第一任老师,他没有为儿子树立良好的三观和正直。作为父亲,左良玉很难逃避责任。正是因为没有正直,他向清军投降,最终使明朝消亡。
[img]225179[/img]
目前,许多有才华的人相继出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郑成功、齐继光等英雄。与左父子相比,铁骨人物更丰满。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重兵 为什么左良玉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