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讲述了云贵地区改土归流的故事。为实施土壤改造归流,雍正皇帝专门派心腹鄂尔泰担任云贵总督,全面负责土壤改造归流。认真地说,改土归流政策对国家统一和实际管理至关重要。事实上,清朝的改土归流不仅在云贵地区,也在西南其他地区。所以,改土归流政策到底对国家有多大影响?今天,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 我们需要谈谈什么是改土归流。简单地说,土司转让是为了确保当地土司的财产和社会地位,但土司必须放弃当地的管理区域,由朝廷派遣各级官员管理。因为朝廷官员都是流动的,所以被称为改土归流。那土司制度怎么了?土司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家庭。许多民族和部落生活在西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中原王朝暂时无法直接管理这些地区。
[img]220986[/img]
所以,采用了羁绊制度,建立了大量的羁绊州。这些羁绊州忠于朝廷,提供一定的粮食、特产和士兵。然而,朝廷并没有直接管理这些地区。在土司的管理下,西南地区的许多地区。土司类似于部落首领,可以代代相传。土司对管辖区有绝对的控制力,朝廷不能直接派遣官员或军队进入土司的控制区。根据朝廷与土司达成的默契,朝廷需要封存土司的各种头衔和官职,土司的控制区不需要向朝廷纳税。这种情况从隋唐延续到明朝。即使是横扫欧亚大陆的元朝,也对土司制度无能为力,只能封存和安抚。
土司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也分布在四川、湖南部分地区。比如四川南部广州地区的杨氏家族,传承了1000多年,堪称当地的“土皇帝”。在《明史》中,记载了明朝对西南土司的战略:“凡土司官九级,自三(从三品)袭替以来,徐从其俗。附寨之官,自都督镇抚,凡十四等,都以高明辨别其伪造。“历代都渴望削弱西南土司的实力。土司的实际控制不仅造成了各种不稳定因素,而且限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万历会计录》记载了明朝各地区上缴田赋的比例。
南直隶占20.4%,山东省占17.5%,河南省占9.2%,陕西省占9.3%,山西省占13%,浙江省占7%,湖广省占4.7%,江西省占5.1%,福建省占1.76%,广东省占2%,四川省占2%。云南省占0.46%,广西占0.7%,贵州省占0.09%。尽管西南地区有许多山地和丘陵,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限,但也没有那么少。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西南土司控制了相当一部分耕地和人口,不需要缴纳税款。明朝统治后期,明朝实行了类似于土地改造和归流的政策,但引发了西南土司的反抗,如广播州的混乱。
[img]220987[/img]
由于明朝的主要精力是抵抗北方游牧骑兵的南下,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但具体实施效果并不好。17世纪中期,东北地区的清朝入关崛起,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康熙皇帝执政61年来,清朝平息了三藩叛乱,平息了台湾郑氏集团,驱逐了沙俄骑兵,遏制了准噶尔部的扩张。外部威胁一个接一个地消除了。1722年,雍正皇帝上台时,接手了一座相对稳定的江山。尽管清朝仍在与西部准噶尔部作战,但准噶尔部已不可能动摇清朝的基础。
雍正皇帝在登基的第四年,在这种环境下,开始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及湖南、湖北等地。其中,云南和贵州的任务最重。为更好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雍正皇帝任命后起之秀鄂尔泰为云贵总督,全权负责改土归流。鄂尔泰采用了“改流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使其投献为上策,智令投献为下策……固应恩威并用”的策略。对土司来说,朝廷可以奖励爵位和官职,并保留土司的社会地位。但是,地方行政必须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
[img]220988[/img]
清朝对那些不屈不挠的土司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态度。雍正皇帝对鄂尔泰的工作非常满意,因为改土归流进展顺利。后来,鄂尔泰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能够与张廷玉正面竞争。土司的私人武装在改土归流后被解除,不再对地方构成威胁。朝廷掌握了当地耕地和人口的实际数字,有利于增加朝廷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改土归流之后,朝廷开始真正控制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雍正皇帝只在位13年,改土归流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完成。因此,在乾隆和嘉庆,清朝继续实施土壤改造和归流政策,并逐步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
清朝统治后期,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一系列挑战。如果清朝中期没有土壤转移,清朝后期很可能没有精力实施这一政策。那么,现代历史上的一系列事件很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西南地区是否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大的后方,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问号。据说,土壤转移政策在促进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我们来谈谈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13年,时间不长。没有开拓疆土的伟大成就和浪漫故事,所以远不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出名。但雍正皇帝制定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乡绅一体纳税纳粮、改土归流等一系列对国家非常有利的政策。各种政策丰富了清朝的国库,清朝的财政不再那么紧张,有利于普通人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乾隆皇帝积累了大量的遗产。
为什么雍正皇帝要改土归流?有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