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推倒自己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推倒魏征墓碑的过程是这样的:“征尝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为宰相,正伦以罪废,君集坐反击,纤人指阿党;他还说,征尝录前后的劝诫示史官楚遂良。皇帝不高兴,但他停止了他的叔叔,但他的仆人是纪念碑,他的家庭衰落了。”——《新唐书·魏征传》。
[img]213857[/img]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推倒魏征墓碑有两个原因:一是魏征大力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一名犯罪被罢免,另一名谋反被杀。一些官员弹劾魏征结党营私;二是魏征私下向史官楚遂良展示了他的建议。但这两个原因都是肤浅的。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几个月后,王子李承乾因谋反事泄而被废。随后,在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下,晋王李治击败了魏王李泰,成为了新王子。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晋王党在胜利后拒绝与前政敌和解,并对原王子党和魏王党进行了报复。
[img]213858[/img]
魏征生前是李承乾王子的王子和王子。他是李承乾王子最大的保护伞。当然,他已经成为长孙无忌的目标。长孙无忌从两个方面打击魏征:一是指责魏征对李承乾的叛乱负责。杜正伦和侯君集因李承乾的叛乱而受到惩罚;二是发现魏征生前的违法行为。
根据唐代法律,大臣们给皇帝的印章和建议属于“禁中文”,未经允许不得向包括亲属在内的无关人员泄露。魏征知道“禁中文”的相关规定。他向唐太宗申请退休的原因是他的眼病导致了写作困难,但他的家人“禁中文”,无法提供帮助。
[img]213859[/img]
正因为如此,魏征私下保留建议是违法的,他仍然知道法律和法律。楚遂良在贞观十五年(641年)之前就知道魏征隐瞒建议的违法行为,但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才告诉唐太宗。可见,这件事是长孙无极晋王党在王子之争后对魏征的政治打击。
只有长孙无极才能帮助李治安全继承王位,唐太宗不得不向长孙无极妥协,以至于“仆碑毁婚”不是唐太宗的初衷。亲征高句丽后,唐太宗立即以反思自己生活的名义重新建立了魏征的墓碑。
为什么李世民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以后会被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