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宰相刘虞今天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随 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司马和将军一样,都是地位显赫的武将官职。《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魏昭的《辨名》说: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也。大司马掌军,古兵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
如黄帝时期的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姜尚)、齐国大司马田密居(司马密居)。
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建立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霍去、特加号大司马、冠军将军为名。因此,在汉代历史上,大司马可以说是武将之首。至于作者今天要讲的刘虞,是东汉末年的大司马。当时,东汉朝廷已经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 刘虞大司马一职,不能执掌天下兵马。但刘虞作为割据幽州的诸侯,在东汉末年颇有存在感。和刘备、刘璋、刘表等人一样,刘虞也是汉朝的后裔。
[img]211665[/img]
@ 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城县(今山东省城城县)人。东汉宗室大臣、诸侯、东海恭王刘强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刘宇的祖父刘佳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刘宇熟悉《五经》。起初,他获得了孝道和廉洁。他担任曹官。他因履行职责而被提升为县官。后来,他因出色的成绩被转移到幽州刺史。在刘宇任幽州刺史期间,他在鲜卑、吴桓、夫余、李云等外族之间有着崇高的威望,随时朝贡,不敢入侵,人们唱歌赞扬刘宇的功德。但遗憾的是,很有可能涉及到朝廷内部的权力争夺,刘虞曾被解除幽州刺史的职务。
对此,在笔者看来,同样是汉朝后裔,刘虞的起点明显高于刘备。对刘备来说,出生后就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因此,刘备在东汉末年可谓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刘禹而言,虽然他曾经失去了官职。然而,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继续重用刘虞。黄巾起义爆发于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攻破冀州诸郡。此后,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人民,不久升为宗正。
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国相张春、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联盟,发动叛乱,进攻蓟下,烧毁城郭,俘虏人民,杀害乌桓校尉簸箕、右北平太守刘正、辽东太守阳终等。面对这场叛乱,东汉王朝自然想到了之前的幽州刺史刘宇。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刘宇在幽州威望很高,任命他为幽州牧。
[img]211666[/img]
东汉末年,刺史与州牧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州牧可以掌权,这是东汉末年,各地的叛乱风起云涌,朝廷不得不让州牧和太守掌权兵马,以便尽快平息叛乱。刘宇收到东汉朝廷的封印后,抵达蓟城,精简军队,广泛布施恩惠,派使者起诉悬崖王和其他朝廷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的罪行,并奖励通缉张菊和张春。两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投降或逃跑。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张纯被下属王政杀害,首级被送往刘虞。因此,很明显,幽州牧刘虞恩威并重,很快就平息了幽州地区的叛乱。对此,汉灵帝刘宏派使者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赞陶谦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及董卓秉政,派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在永汉元年(189年),董卓篡夺了东汉朝廷的权力。为了赢得刘禹这样的诸侯,董卓派使者授予刘禹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前面说过,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不能号令天下了。@ 虽然刘禹成了大司马,但他并不能真正拥有大司马的权力。比如曹魏建立后,曹真、曹休作为魏国的大司马,直接掌握了兵权。但就大司马刘虞而言,依然只是幽州的一方诸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但由于道路堵塞,密封的命令无法到达。曹操、袁绍、袁术等诸侯在初平二年(191年)讨伐董卓,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基础上,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山东将军商量,刘虞坚决拒绝,因为汉献帝刘协年轻,被董卓控制,想成为汉族宗族的新皇帝;于是韩馥等人请刘虞领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封官,刘虞再次拒绝。
[img]211667[/img]
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忠于汉朝的刘宇显然不能同意袁绍和其他人的建议,也就是说,这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虽然汉朝衰落,但一旦王子越过皇帝,它无疑将受到世界各地英雄的攻击,甚至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此外,袁绍这样做,也许是为了威胁刘宇,命令世界。在这方面,刘宇自然不愿意帮助周朝。
董卓被吕布除掉后,被劫到长安的汉献帝想东归。当时刘禹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当侍,于是皇帝派他偷偷潜出武关,去找刘禹带兵救他。刘和途经南阳,被别有用心的袁术拘留,派其他使者去找刘虞,说要一起派兵西去接汉献帝。于是刘虞派了几千骑兵到袁术那,而袁术却留下来不派遣。对此,在笔者看来,刘虞心怀汉朝,但在东汉末年,更多的是袁术这样雄心勃勃的诸侯。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司马刘虞的悲剧结局自然不难理解。
@ 刘虞担任幽州牧时,同样来自幽州的公孙赞,自然是前者的下属。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公孙赞奉命征服乌桓时,受刘虞节度的影响。公孙赞只注重自己强大的军队,让部曲入侵人民,而刘禹注重仁政,非常关心人民,因此与公孙赞逐渐发生矛盾。初平四年(193年),刘虞本人与10万人合作攻击公孙赞。临行前,从事程绪劝阻,被刘虞斩首。刘虞告诉士兵:“不要伤害太多人,只杀公孙赞一个。”
[img]211668[/img]
尽管刘虞一方兵马众多,但在幽州内部的这场冲突中。然而,刘禹的士兵不擅长战斗,珍惜人民的房子,下令不焚烧城市,一时无法攻击。在某种程度上,这应该是慈不掌兵的最好例子。面对善良的刘虞,公孙瓒于是召集了数百名精锐勇士,顺风纵火,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向北逃往居庸县。公孙赞追击,三天城陷,抓住刘虞,还让他做傀儡管理幽州事务。东汉末年,曹操以此号令天下,而在此之前,公孙赞则以此占领幽州。
不久之后,公孙赞成功占领了幽州,@ 刘虞自然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公孙瓒派人杀了刘虞。刘虞在幽州很受欢迎,他死后,幽州和流亡至此的人都痛哭流涕。刘虞死后,他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荐阎柔为乌桓司马,与公孙赞部将邹丹战在鹿河北部,杀死邹丹等4000多人。总的来说,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刘虞仁义宽厚,忠于汉朝。然而,这种性格特征显然不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促使刘禹最终失去了生命。
东汉宰相刘虞的结局是什么?公孙赞为什么要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