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如虎,意志统治天下的刘裕,为何最终在关中止步?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416年初,后秦文桓帝姚兴病逝。后来,秦陷入了诸子争斗的局面。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姚红登基,为后秦末帝登基。由于姚红能力平庸,后秦许多大臣对此不满,后秦政局动荡不安。
[img]211465[/img]
看到后秦陷入混乱,刘裕与心腹刘穆之商量后,制定了攻灭后秦的战略,然后以关中为基地,再出兵逐一摧毁胡夏、北魏、北燕等国家,最终统一了世界的“三步走”战略。
因此,同年8月,刘裕拜刘穆之为尚书左仆射,而不是总揽朝政,负责北伐大军的粮草、行李、兵员等后勤工作,随后前往北伐大本营彭城整顿兵马,准备趁势攻灭后秦。
同年9月,刘裕完成了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命龙翔将军王镇恶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军队和马匹作为先锋进攻后秦。后秦末帝姚红在中国不受欢迎。不到一个月,王镇恶带领军队收复了西晋故都洛阳,檀道济也强迫潼关。
第二年第一个月,由于北魏的干预,派出了10万名重兵,经常威胁王镇邪恶和檀道济的军队侧面。晋军粮道被封锁,使先锋军无法全力攻击后秦。因此,刘玉命令他的儿子刘一龙坐在彭城,率领晋军主力北上迎战北魏军队。战后,刘玉于4月中旬抵达洛阳,7月中旬彻底击败魏军,抵达潼关郊区。
此时,在关中人民的帮助下,檀道济、王镇恶率领的先锋大军已经进入关中,包围了长安城。后秦末帝姚宏投降,然后被压向建康斩首示众。刘裕灭后,秦战结束。
公元417年冬,刘裕率领晋军主力抵达长安。长安人喜极而泣,期待多年的王师终于回到了关中。然而,关中人民从未想过的是,这位王师不会在关中呆太久。
[img]211466[/img]
看到这一点,也许有同学会问:“前面不是说刘裕会以关中为北伐基地,进一步北伐,完成统一吗?”
事实上,刘裕最初的计划是这样的。当刘裕进入长安接管中国政府时,他也这么认为。然而,这个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同年年底,建康传来一个坏消息——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突染重病,不治身亡。
刘裕与刘穆之的关系,就像刘邦与萧何、刘备与诸葛亮、曹操与于迅一样,是刘裕集团不可或缺的存在。刘穆之的死对刘裕来说就像晴天霹雳——虽然刘穆之死前生命徐羡之暂时代表自己担任建康,但徐羡之毕竟资历浅,无法控制局面。刘裕的老巢建康将陷入无力人手守卫的困境,刘裕不愿意放弃北伐,错过统治世界的好机会。
因此,刘裕召集随军出征的文武大臣,告诉他们刘穆之死亡的消息和他的矛盾心理。此时,大多数文武大臣认为,刘穆之留在建康的徐羡之在这个时代缺乏威望,恐怕很难控制局势。因此,他们建议刘裕南撤退巩固后方。
无奈之下,刘裕只能留下小儿子刘一真、王修、王镇恶、沈田子,他在灭后秦之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则南归巩固后方。
就在这时,雄心勃勃的胡夏国主赫连勃勃趁机攻打关中,一举攻占潼关,切断了关中晋军与刘裕军的联系。刘裕本想用王秀、王镇恶、沈田子和关中北府精英来解决胡夏的问题。
然而,刘裕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关中出现了内乱——沈田子设计杀害王镇恶,王秀立即擅长杀死沈田子。刘义真听了诽谤,杀死了王秀。关中一片混乱。刘裕得知消息后,急调将军朱龄石带领军队北上应对刘义真,命令刘义真迅速南撤。
但刘义真贪图金银财宝,撤退速度极慢,被胡夏大军追上,无奈之下,朱龄石只能主动攻打胡夏大军,@ 朱龄石战死,刘义真只以身免。
虽然长安失守,潼关以西落入胡霞手中,但刘裕仍然控制着潼关以东的一些关中地区和整个河南地区。同时,他的主力军损失不大,但刘裕为什么不趁机发动北伐呢?
[img]211467[/img]
关于这个问题,胡夏国主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认为,刘裕渴望篡夺晋朝,凭借攻灭后秦的巨大军事成就自力更生。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历史学家的引用。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真的,但只要一推敲,这种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了!
关中失守后,刘裕的后方不稳定。此外,他已经为关中准备好的候选人(如王秀和王镇恶,一群来自关中士族的文臣和将军)在这场战斗中死亡。一时间,即使刘裕恢复了关中,他也面临着无能官员关中的局面。如果你北上亲自经过关中,还有另一个问题——谁来坐在建康?
更何况,如果刘裕急于篡夺晋朝的自力更生,为什么不在王镇恶等人摧毁后秦时,直接带着灭国之功南归建康,迫使晋安帝冥想呢?为什么不在统一南方之前篡夺晋朝的自力更生呢?
多余的一举,首先在关中摆出继续北伐的样子,然后遭遇大败,声望受挫再回去篡位?
要知道,即使在没有攻灭后秦之前,刘裕也立下了攻灭桓楚、平定孙恩卢循、司马休之的叛乱,多次在水火中挽救晋室,然后摧毁了乔蜀和南燕,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与之前篡位的曹丕、司马炎相比,还是与之后的宇文泰、高欢、萧道成等人相比,作为他们的“同行”,刘裕的成就早已摆脱了他们的十条街。
[img]211468[/img]
不仅如此,刘裕还铲除了一些准备搬家的人,巩固了后方,亲自主持了刘穆之葬礼,再次北上彭城处理北伐。据王买德介绍,刘裕这个时候突然不急着篡位是不可能的?
有人可能会问,但刘裕不是在攻灭秦两年后篡晋自立吗?
别忘了这个时候刘裕已经五十多岁了,快到耳顺之年了,而他最大的儿子刘义符还没有达到束发之年。如果刘一符能像曹丕、司马炎一样,拥有一批忠于自己的团队,刘裕也可能是东晋一辈子的“顺臣”。然而,不幸的是,刘一福没有(如果有的话,徐羡之、谢晦等人不会轻易罢免)。这样,刘宇只能篡夺晋朝,在他活着的时候自力更生,完成权力交接。
此外,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后,他并没有放弃北伐。相反,他一直在关注北方的局势。即使在公元422年3月和4月,他也准备亲自开车。他因病放弃了。最后,由于病情恶化,刘裕于同年5月21日去世,享年60岁。
随着刘裕的去世,一个属于刘裕的时代走到了尽头,另一个属于一代雄主拓跋韬的时代来了。这个属于拓跋韬的时代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刘裕想统一世界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