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秦国大良创公孙衍,他深受秦惠文王的重视。为什么他最终走上了抗秦之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公元前338年,决心改革的秦孝公去世,年仅19岁的王子司即位,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因改革而死的秦孝公,被压制了十几年的守旧贵族如释重负,卷土重来。
与之前攻击新法律的规定不同,他们这次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主持改革的商鞅。此前,秦惠文王在登基前违反了新法律。商鞅惩罚了秦惠文王的两位老师。此外,商鞅在秦国德高望重,深受人民喜爱,对秦惠文王构成了威胁。
这样,秦惠文王借助守旧贵族之手,坐实了商鞅“谋反”的罪名,然后出兵讨伐商鞅,摧毁了他的家族。
随后,尚未夺冠的秦惠文王选择蛰伏,慢慢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守旧贵族和失去商鞅后,改革派对新法律的废除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就在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秦惠文王以“商君虽死,新法不废”为由,大肆清理守旧贵族,使其无法与新法抗衡。到目前为止,商鞅变法的成果在秦国得以延续。
[img]210712[/img]
随着秦孝公老一辈大臣的死亡和杀戮,决心东出的秦惠文王迫切需要一位具有世界格局的战略家的帮助。这时,魏国郁郁葱葱的犀首公孙衍入秦,受到秦惠文王的礼遇,直接被誉为继商鞅之后秦国的第二大良造。
要知道秦惠文王此时并没有在秦国开始爵位分离改革,也没有逐步形成二十等爵位制度。也就是说,秦大良不仅是十七级爵位制度中最高的爵位,也是秦国领导政府的重要职位。他的职权相当于山东六国的首相。
公孙衍刚来到秦国,就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这位在魏国郁郁寡欢的犀首,自然感谢秦惠文王戴德,一直想做一件大事来报答秦惠文王的恩情。于是,公孙衍把目光投向了河西,一个让无数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承载着秦国百年的国耻。
早在秦穆公时期,河西就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进入战国时期后,由于秦国的不断政变和贵族的擅权,秦国进入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而东方新兴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进行了改革和改革,国力大增。
随后,魏文侯多次对秦国使用军队,然后将河西地区设为魏国西河郡,并以著名将领吴起为西河郡守卫,占领了秦国河西地区的全境。秦献公登基后,他在秦国拨乱。不管怎样,他多次在河西地区使用军队,但效果并不好。秦孝公时期,虽然商鞅计划歼灭魏军,但河西地区并未收复。
因此,公孙衍成为秦国大良造后,积极准备向魏国用兵,准备一举收复河西之地,为秦人感到羞耻。
[img]210713[/img]
公元前332年,准备好后,公孙衍率领秦国新军东出,直奔河西。魏惠王派魏国将军龙贾带领军队驻扎在西河县。公孙衍率领秦军与魏军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歼灭了魏国河西驻军,俘虏了魏国将军龙贾,一举收复了河西。
百年国耻,一旦洗尽!
消息传来,无数秦人掩面而泣,等到公孙衍班师还朝,秦惠文王亲带臣民出城迎接,以示宠信。
然而,这场“雕阴之战”不仅让公孙衍闻名于世,也为他后半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抗秦奠定了基础。
“雕阴之战”结束后,当秦惠文王与公孙衍讨论秦国下一个战略目标时,公孙衍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战略方向——放弃继续攻打魏国,转而征伐义渠。秦惠文王问为什么,公孙衍多次以义渠国攻打秦国边境,秦国无法全力东出征伐各国。然而,秦国与义渠战斗了数百年,秦国从未灭亡。此时,征伐义渠能取得多大成就?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到了秦国,那就是著名的“势力之徒”张毅。张毅指出了公孙衍战略的错误。此时,虽然魏受到了齐、楚、秦的打击,但瘦骆驼比马大,魏的霸权还没有完全摧毁。魏可能会东山再起。这时,他必须追求胜利,继续攻击魏。
秦惠文王作为一代英雄,自然不容易被愚弄。他仔细考虑了公孙燕和张毅的战略方向,然后联系了当时的世界情况,自然可以判断哪个计划对秦国更有利。
[img]210714[/img]
因此,秦惠文王采纳了张毅的计划,并将其崇拜为客卿,并逐渐疏远了公孙衍。公元前328年,张毅以三寸不烂之舌,从魏惠王手中向河西户籍图册、蒲阳、上县十五县索要,彻底解决了“雕阴之战”后遗留下来的问题,因功被秦惠文王崇拜为相国,成为秦国的首相。
公孙衍被秦惠文王疏远,辞去了秦大良的职务,愤怒地离开了魏国,准备报复秦惠文王。随后,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王”和修鱼之战拉开了抗秦的序幕,到处约束秦国,成为秦惠文王一生的敌人。
从携手同行的“模范君臣”到针锋相对的“终身敌人”,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们很难知道秦惠文王和公孙衍之间发生了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公孙衍收受了魏国的贿赂。有人认为公孙衍误导秦惠文王的建议是收受魏惠王的贿赂。此外,张毅进入秦朝,用三寸不烂之舌崇拜国家,分离了自己的权力。公孙衍不满意,离开了秦国。
公孙衍很难过。也有人认为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歼灭了8万魏军,这8万魏军都是自己的母国同胞。这场战争结束后,公孙衍不忍心向母国用兵,这导致了误导秦惠文王的建议。然后张毅进入秦朝,看穿了自己的计划。公孙衍回到母国效力,开始了抵御强秦的道路。
你怎么看呢
公孙衍深受秦惠文王的重视,为何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