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六国死者六国也”,在孙浩晖老师的《大秦帝国》一书中,山东六国之所以被摧毁,是因为“术治亡韩,失才亡魏,乱政亡赵,分治亡楚,迂政亡燕,偏安亡齐”。
今天就来说说韩国,因为“术治”而强,因为“术治而死”。
韩氏,原本是晋国公族,在李姬之乱中深受打击,实力下降,成为依附于赵氏的家族之一。他的主人韩厥是由赵衰抚养长大的,韩赵关系密切。
晋景公时期,为了区分各大卿族势力,晋景公将一些以前的显赫家族重新纳入卿族,其中包括韩厥带领的韩氏。不久,下宫之难(赵氏孤儿案原型)爆发,赵氏遭遇灾难。在韩厥的保护下,赵氏保存了最后一丝血。
在韩厥的呵护下,赵武长大了,然后在晋的支持下重振了赵。感谢韩厥之恩,赵氏与韩氏形成了坚实的联盟,大力支持实力薄弱的韩氏,使韩氏稳居六大清族之位。
[img]209890[/img]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经过100多年的斗争,晋国青族逐渐从巅峰时期的12个变成了智、赵、魏、韩。后来,赵、魏、韩携手摧毁了不可或缺的智氏,然后三家分为晋。晋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魏、韩取而代之。因此,战国七雄正式形成。
说到“术治”,必然绕不开韩昭侯和他力主推行的“申不害变法”。
公元前351年,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郑之贱臣”申不害拜相,在韩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历史上被称为“申不害变法”。
在韩非子整合法家之前,法家分为三个派系—以商鞅为代表,倡导“法治”的法家法派;以申请不害为代表,倡导“术治”的法家法派;以谨慎为代表,倡导“势治”的法家法派。
作为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实施的变法自然是以“术治”为核心,即不断加强君主集权,加强君王权威,而不是重视法治,使君王能够肆意超越法律,在韩国形成“一言天下,一言天下”的局面。不仅如此,基于“术治”的改革,还在韩国形成了各种阴谋诡计滋生的土壤,使韩国君臣不再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而是希望阴谋诡计。
这种氛围达到了韩桓惠王的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韩桓惠王在位时的“三大政治乌龙事件”。
移祸大邦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出兵攻占韩国重镇野王。随着野王的失去,韩国与上党郡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已经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
为了做一个顺水人情,韩桓惠王准备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换取秦国罢兵休战。没想到,消息传到上党郡,上党人民群情激怒,在县守冯婷的带领下向赵国投降。得到上党郡投入赵国怀抱的消息,韩桓惠王欣喜若狂,称之为“移祸大邦,摆脱我的生存危险”。
[img]209891[/img]
正是上党郡的争端,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提前爆发——秦将王米率领军队攻占上党全境,直奔赵邯郸,与赵军相持长平。后来秦国换上了沙场宿将白起,杀死了40多万赵军降卒,成就了白起杀神的名字。
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以偏师攻韩,以保证前线物资运输的便利。韩国在大河两岸失去了所有重要的城镇和要道,可谓损失惨重。
肥周退秦
公元前256年,不甘失败的韩桓惠王又掀起了另一场政治乌龙。这时,秦军强迫韩国重要城镇阳城和负小米。看到这两座城市难以保存,韩桓惠王突然以侍奉天子为由,将这两座城市割让给了周红王,并鼓励周红王作为天子发起诸侯联盟,攻打秦国。
短视的周红王很容易得到韩国的两个大城市。他欣喜若狂,同意了韩桓惠王的要求,发起了联盟,邀请燕、楚、赵、魏、韩、齐会师攻打秦国。然而,周红王完全忘记了他的身份,认为他仍然是周天子,可以命令世界,但他不知道周王室此时已经衰落了。
在联盟之日,只有燕和楚象征性地派出了一点军队。此外,西周军手中的军队只有数万人,而对面的秦军有20万人。无奈之下,西周军只能带领军队返回中国,而秦昭祥王挥挥手,命令秦军长直奔,先后攻占阳城,负小米,直奔周王畿,迫使西周军献出所有领土。周红王悲愤地去世了。到目前为止,持续了近800年的周朝已经灭亡。
不久,得知联盟是韩桓惠王在背后操纵的,秦昭襄王派出大军进攻韩国,歼灭了10多万韩军,使韩国再也没有实力对抗秦国。
治水疲秦
[img]209892[/img]
在“移祸大邦”中、“肥周退秦”策略陆续失败后,韩国国力大损,无法规划大规模军事行动。因此,韩桓惠王将目光投向了经济领域。
这时,秦国关内水旱灾害频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国向世界寻求治水人才,进入秦国治水。这时,韩桓惠王想以治水为由,派水利专家到秦国,劝秦国君臣用全国的力量修建大渠道,让秦国没有精力东顾韩国。即使有必要,他也可以利用修建运河来拖垮整个秦国的经济。
因此,水工郑国进入秦国为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修建运河的十年里,秦国确实减少了东出攻略国家的数量,为韩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时间。
虽然韩桓惠王的“治水疲秦”政策对韩国有一段时间的好处,但只要郑国渠建成,秦国关中之地就不再担心水旱,将成为继巴蜀之地之后的又一个天府之地。在此基础上,秦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山东六国的灭亡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韩桓惠王在位期间被降为天下人笑柄有什么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