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皇帝杨光即位后,曾三次奉献国力征服辽东高丽。正是这三次辽战争导致大量士兵和农民死于战争。中原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导致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使杨迪皇帝死于国家。
那杨迪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偏执地征求高丽呢?为什么这三次征辽都失败了?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隋朝时,高丽与隋朝北部的游牧民族突厥和吐谷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隋朝统治者看来,高丽、突厥和吐谷浑在隋朝北部形成了一个弧形威胁圈。
早在魏晋之乱时,高丽就趁机占领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此外,高丽还与南方的陈朝保持着贸易和政治交流,这引起了隋朝统治者对高丽的高度警惕。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一举灭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当时,高丽王“闻陈亡,恐惧,治谷修兵,守之策”。从高丽王统治者对中国统一的反应可以看出,隋朝与高丽有着深厚的隔阂。
[img]207654[/img]
开皇18年(598年),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收到奏报后,派儿子汉王杨凉和将军王世积率30万水陆军分路进攻。结果陆军从山海关出发后,中途下了大雨,洪水泛滥,粮食断绝,瘟疫流行,只好无功而归。
水路大军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渡海,直接经过高丽,但船队受到强风袭击,大部分沉没。征服高丽的战争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没有任何进展。然而,高丽王对隋朝的声望感到震惊,并派遣了使者感谢他。隋文帝推船宣布班主任回到朝鲜。
在这次讨论中,只有十分之二的部队撤回了北京大师,也就是说,大约有25万军队死亡和受伤,这是隋朝人民无法忘记的痛苦。
隋朝杨帝即位后,隋朝与高丽的关系表面上是友好的,但隋朝杨帝积极备战。有三个明显的举动可以解释:一是调动河北100多万士卒挖掘永济渠,使大运河向北延伸至涿县(今北京西南),有利于转运军需物资,并在涿县建立临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2、进行大规模征兵,甚至“扫地为兵”;三、在山东设立机构养马,检查兵杖器械,提供武器不合格者立斩。
当时的大臣裴矩对杨迪皇帝说了一些话,说出了当时人们的想法。裴矩说:“高丽本箕子封的地方,汉晋都是县。现在他们不是官员,不是异国他乡。先帝已经征服了很长时间,但杨谅不省人事,师出无功。陛下的时候,安可不拿,使冠带之地,就是蛮豹之乡。”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杨迪皇帝向全国下达了讨伐高丽的总动员令:“总征天下兵,不问远近,会在涿。”出征的军队达到130万人,号称进攻高丽200万人。
[img]207655[/img]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三正式出兵征辽。当时出征的军队一个接一个,鼓角相闻,旗帜相连近千里。史学家说:兵威之盛,前所未有。
杨迪皇帝认为,隋朝军队很容易征服高丽。他甚至主观地认为,军队一到,就会有投降的高丽兵。他命令:不得攻击或杀死投降的高丽兵;任何部队都不能擅自行动,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杨迪皇帝的两项命令直接导致了军队的失败。战场上的情况正在迅速变化。一线指挥官应该做出灵活的决定。如果一切都要求指示和报告,就会在战场上造成混乱。
不得攻击、杀害投降的高丽降将军的命令,导致高丽军在击败隋军时立即投降,休息后突然袭击隋军。甚至有高丽大臣和将军的欺诈,如此反复,使隋军在进攻高丽的过程中失去了士兵,失败了。唯一的收获是占领了辽水西部城市武丽逻(现辽宁新民县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辽东县和通定镇。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杨迪皇帝不顾爆发的社会危机,偏执地再次发布了征辽总动员。他说:“高丽小俘,侮辱上国,我们可以成功移海拔山,更别说这个小小的高丽了!”
杨迪皇帝从最后一节课中吸取了教训,取消了前线指挥官在开始军事行动之前必须向他请示和报告的命令。战争开始时非常顺利,但当隋朝军队和高丽在辽东城进行攻防战时,负责监督粮草运输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到了叛乱的消息。传讯人还说,许多达官的孩子也参与了叛乱的行列,这让杨迪皇帝非常恐慌,即下令撤军,第二次征服辽宁。
同年8月,杨迪皇帝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此时,国内形势非常混乱。杨迪皇帝应该集中精力稳定国内形势,但他几乎偏执地强迫他组织第三次征服辽宁。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杨迪皇帝下令第三次征服辽朝。士兵们纷纷逃亡,杨迪皇帝杀死了逃兵,但逃亡现象无法禁止。隋军开到毕豪城(今辽宁省金县),高丽举国作战,被隋军打败。隋军准备继续前进。这时,由于多年的战斗,高丽在中国已经筋疲力尽。高丽王不得不向杨迪皇帝降级。杨迪皇帝终于挽回了一点面子,于是下令撤军回国。
8月25日,杨迪皇帝回到北京师长安,安慰祖先,宣布征辽胜利,并要求高丽王入朝接受召见。高丽王根本不理会杨迪皇帝所谓的“召见”。杨迪皇帝恼羞成怒,不得不组织第四次征辽,但这只是一种姿态。国内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他不可能第四次征辽。
隋杨帝一生三次征辽,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