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朱祁镇废除了殉葬制度,为什么他死后还有妃子殉葬?

明朝有一个残酷的活人埋葬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镇死前被废除。在此期间,朱元璋、朱迪、朱高炽、朱瞻基等皇帝开始为他们埋葬100多名妃子,100多条新鲜生命死亡。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悲剧情景。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他死前下令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在朱祁镇下令废除葬礼制度之前,仍然有人没有逃脱葬礼的悲惨命运,至少有两人被朱祁镇下令埋葬皇室成员。换句话说,他们是明朝最后一批被埋葬的人。

[img]207022[/img]

那么,在朱祁镇时期,这两个被埋葬的妃子是谁呢?谁又被埋葬了?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后,废景泰皇帝朱祁钰为Xi王,软禁在西苑。不久,朱祁钰突然去世,享年30岁。

朱祁钰死后,根据当时明朝的殉葬制度,朱祁镇与大臣商量,让谁殉葬?

这时,一个妃子被选中了。她是唐贵妃。据说她是千家万户唐兴的女儿。她在景泰被选入宫七年。第二年,她被授予“贵妃”称号。她最受朱祁钰的青睐。她一时宠坏了皇冠。然而,美好的日子不久就结束了。

朱祁钰死后,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原本想让朱祁钰的妻子王氏和其他妃子一起葬,但大学生李贤不同意。他说王氏(之前被封为皇后)被废除,在深宫幽禁。另外,她有两个女儿,还很小,不能葬。@ 朱祁镇同意了,@ 汪氏没死。

而唐贵妃则惨不忍睹,朱祁钰死后,她被废除了“皇贵妃”的称号,成了侍妾,@ 没有人为她说话,于是朱祁镇下令让她埋葬。

唐贵妃去世时,只有二十岁左右,花同年龄,如此惨死,令人遗憾。

当然,唐贵妃可能不是唯一一个同时被埋葬的人,也可能是其他人。

朱祁钰后宫有两位皇后,即王皇后和杭皇后。王皇后是朱祁钰的第一任妻子。景泰三年(1452年),她反对朱祁钰以朱见济为王子,激怒了景泰皇帝,立即被废除。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他再次称自己为Xi公主,以避免葬礼。

另一个是杭皇后。她是朱祁钰的侧室。朱祁钰被封为贵妃,被封为皇后。景泰七年(1456年),杭皇后死于朱祁钰之前。明英宗复辟后,她被追废为皇后,陵墓也被摧毁。

除唐贵妃外,朱祁钰至少还有两个妃子。

一个是李贤妃,她的头衔是“恭靖贤妃”,但她的生活不详,她的名字来自《明书》。

另一个是李惜儿,她原本是妓女(也许是被污染了),入宫后受到朱祁钰的青睐,但朱祁钰在位时,她并没有被封妃。

夺门后,李惜儿即将生产。朱祁镇担心李为朱祁钰生孩子的消息泄露,将李赶出宫外。朱祁钰被囚禁期间,李惜儿生了孩子。因此,朱祁钰死后,她没有被埋葬。

然而,我避开了第一天,没有避开第十五天。5年12月(1462年1月),荣思吴太后去世后,李惜儿被埋葬,明英宗给了她一个名字“恭靖贤妃”。

[img]207023[/img]

在他临死前,朱祁镇真正下令废除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正月(1464年2月),朱祁镇病重。他召见长子朱见深说:“自高皇帝以来,后宫里总是有很多人被埋葬。我不忍心再这样做了。我死后,不要被埋葬。你必须记住,将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就这样,朱祁镇死前,明朝残酷的殉葬制度终止了,这也为朱祁镇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可能是朱祁镇被囚禁多年,亲身感受到了生命和自由的宝贵,感动了同情心。俗话说,人会死,他的话是好的,鸟会死,他的歌声也是悲哀的。

这一点,是朱祁镇人生的闪光点,必须称赞朱祁镇做人事。


朱祁镇废除了殉葬制度,为什么他死后还有妃子殉葬?朱祁镇废除了殉葬制度,为什么他死后还有妃子殉葬?

,,,,,,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