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蜀汉政权中,随着赵云的去世,当时重量级名将已经去世。只有魏燕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了中流砥柱。当时,姜伟只是一名降将。他刚刚被降职,不能独自一人。因此,魏燕成为蜀汉武将的兄弟。
历史书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有八个字,基本上总结了魏延当时在蜀汉阵营的第一兄弟地位。这八个字可以说是霸气十足,足以与关羽和张飞的雄伟相媲美。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呢?有兴趣的读者来看看!
[img]206998[/img]
先看正史对魏延的记载,《三国志》 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敢过人,性矜高,当时都避之不及。只有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怨,如水火。
勇敢过人,都避开了,这八个字,是对魏延地位的非常准确的描述。
据说魏延的勇敢超出了普通人。在当时的蜀汉阵营里,不管是谁,都不敢和魏延相比。当他看到魏延时,他不得不顺从,低头回避。当然,除了一个书呆子杨毅拒绝接受魏延,他总是无法与魏延相处。其他人对魏延非常信服,包括姜伟,否则他们不会避免。一切都可以理解为每个人。这还不够霸道吗?
魏延除了这八个字,还善于养士卒,也就是说,能带兵打仗,有将才,军事才能也很显眼。
诸葛亮非常依赖魏延。他在北伐期间多次重用魏延。魏延不仅勇敢,而且有策略。在北伐期间,他对战略方法有独特的见解。例如,魏延曾建议诸葛亮给他一万人,从子午谷进军,并在潼关会见诸葛亮的主力军,即著名的“子午谷诡计”。然而,喜欢稳步战斗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不同意,这让魏延感到非常沮丧。魏延觉得诸葛亮太胆小了,不敢冒险,感叹自己的军事才能得不到用武之地。
[img]206999[/img]
这件事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三国志
魏延传》:延每随亮出,常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允许。延常称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的想法是士兵们速度很快,出人意料地赢了。蜀汉的实力比魏国弱得多。双方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没有必要进行奇妙的攻击。要打败强大的魏国太难了。
但诸葛亮并没有采取魏延的策略,@ 这也引起了魏延的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想让杨毅的文官护送诸葛亮的棺材回去埋葬。魏延再次率领军队继续北伐,与魏军作战。
魏延的想法没有错。诸葛亮死了,北伐还得继续。毕竟这是国家大事,不能中断,更不能废弃。然而,杨毅等人诬告魏延谋反。魏延还写了一本关于杨仪谋反的书。后来,刘禅迅速问周围的大臣,他应该相信谁?你应该相信魏延吗?你应该相信魏延吗?蒋婉等人都选择了杨仪,不相信魏延,所以魏延和杨仪争权失败,带着几个亲信逃到汉中后,被杨仪派马岱追杀。
如果魏延统率领蜀汉大军北伐,用他的诡计和奇袭战术,很有可能兵进长安,弱敌强。在这种实力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只能用奇袭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努力。
如果打长安,魏国就会震惊,肯定会恐慌。以魏延的军事能力,很可能是后来姜维成果的两倍。姜维多次北伐中原,基本上和诸葛亮一样,都没能打长安。
魏延在蜀汉的地位有多高?揭露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