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历代先王中,秦武王嬴荡有些无能,甚至搞笑,无论是和父亲秦惠文王嬴思还是兄弟秦昭襄王嬴姬相比,因为死法太奇怪,在位时间短。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武王嬴荡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野心的君主。至于他在洛阳的死亡,背后有特殊的原因。
秦武王嬴荡不是昏庸之君,而是一位极具能力的开拓者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嬴思去世,秦武王嬴荡继承王位。秦武王虽然在位不到四年,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虽然他身高体壮,孔武好战,但他不是一个勇敢的武术家,而是一个非常有成就和抱负的开拓者。
[img]206555[/img]
秦武王即位后,首要任务是稳定统治。他首先用使者的力量压制韩国和魏国,这样他就不敢妄想在秦王新成立时攻击秦国。之后,他先后拘留了韩国,联盟了魏国。之后,利用列国祝愿他即位,他秘密与越国达成了攻击楚国的密约。通过一系列措施,嬴荡迅速稳定了周边邻国。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陈庄作乱,杀蜀侯通国,秦武王嬴荡于是派甘茂平定蜀国叛乱,杀陈庄,然后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确保秦国腹地的稳定。@ 通过驱逐张仪,设立左右丞相等方式,逐步瓦解国内魏国权臣。
在中国趋于稳定后,秦武王嬴荡改变了父亲在位时循序渐进的策略,开始积极寻求东出
。当时,宜阳是韩国重要的军事城镇,是阻止秦国东进的最重要的屏障。只要秦军想兵出函谷关,就必须控制这个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勤物资和士兵的顺利运输。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在以“分享伐韩之利”为诱饵的同时,他对魏国施加了政治和军事压力,最终使魏国同意出兵帮助秦国,共伐韩国。甘茂回国后,与秦武王建立了密切的联盟,秦武王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他率兵攻打宜阳。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在秦武王的全力支持下,秦国最终攻克宜阳孤城,斩首6万元。之后,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到秦国谢罪,与秦国议和。到目前为止,秦国已经完成了东出的第一步。
[img]206556[/img]
“九鼎”在先秦时期意义重大,秦武王意图赢得中原,但意外死亡
“九鼎”虽然是死物,但在先秦时期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相传夏初,夏王大禹分天下为九州,使九州牧贡献青铜,铸成九鼎,将九州名山大川、奇物刻在九鼎身上,置于夏朝都城,展现世界统一。
夏朝灭亡后,成汤得九鼎,建立商朝;商朝灭亡后,姬发又得九鼎,建立了周朝。
早在周定王元年(606年),一代雄主楚庄王就率兵北上,在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驻军,询问九鼎的大小和重量,于是有了“赢中原”的话
。
以上,经过夏、商、周三代,“九鼎”早已超越了自身的意义,成为象征国家政权和天子权力的传国宝藏,类似于后人的传国玉玺。如今,虽然周王室的声誉极度弱化,但自楚庄王“赢得中原”以来,没有王子公开挑战过周天子的权威。
赢得宜阳后,周王畿近在咫尺,于是秦武王嬴荡在八年(前307年)八月带兵来到周王畿,看到了传说中的九鼎。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秦武王看到九鼎后赞叹不已。看到鼎腹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个字,秦武王指着雍字叹了口气:“这个雍州,就是秦鼎。寡人应该带回咸阳耳。”。
[img]206557[/img]
守鼎的官员说:“自从有了鼎以来,就没有动过。据说每个鼎都有一个关键点。谁能举?”秦武王问跟随他的两位著名大力士任轻和孟本。任轻知道秦武王很有竞争力,就说举不动,而孟本则上前尝试。结果,他尽力让丁离地大约半英尺,然后又放了回去。
之后,秦武王不顾大家的劝阻,亲自上前尝试。结果,他也离地半尺远。秦武王想转身把鼎搬出原地,却不自觉地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鼎落在地上,正压在武王的右脚上,直接压碎了胫骨,那天晚上他死了。
秦武王虽然有竞争的心,所以有这样的鲁莽行为,但同时可能没有其他深刻的意义。如果秦武王真的能把这个鼎搬出原来的地方,这并不意味着秦国已经动摇了周朝的世界。毕竟,九鼎代表着国家政权和天子的权力。你知道,所谓的“命运”在那个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幸的是,秦武王的举动以失败告终。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