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刘基被称为上帝。然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只给了刘基一个真诚的叔叔。在刘基之上,有六位开国英雄被封为公爵,28位开国英雄被封为侯爵。你知道,古代的头衔是公侯伯子男的五个头衔。你不能成为公爵。你甚至没有给侯爵第一个谋士。朱元璋怎么认为?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
事实上,这与朱元璋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作为朱元璋,一个从底层开始的第一谋士,从小流离失所,刘基真的不算什么。
一、鄙视旧元官员
刘基一生以智谋著称,却不得不说是一个十足的官迷。在旧元时期,他曾四次当官,也四次辞职,直到做不到,才选择隐居。朱元璋作为反元义军的领导人之一,鄙视旧元势力。毕竟,旧元属于异族政权。当他加入旧元朝廷时,他认为他投敌了。事实上,这有点冤枉了刘伯温。毕竟读者讲究卖帝王家,元朝也存在98年。刘基不是宋朝的老人,当官也没有失节的问题。只是遇到了元朝这一特殊时期,遇到了朱元璋这样的纯平民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北伐元朝时,一旦胜利,旧元官员不得庆祝。
[img]204987[/img]
二、特别重视淮西集团
淮西属于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赢得了世界的基础。说到功行奖,淮西兄弟也排在前面,这也是无可争议的。而且论资排辈,也要早于后来入伙的刘基。最重要的是刘基和淮西集团关系不好,有别人团结的原因,也有刘基的性格因素。在性格上,刘基很骄傲,敢于直言不讳,冒犯了很多人。淮西集团当时已经成为气候,几乎固化为左右明朝的一股力量。他们不断排斥“局外人”刘基,朱元璋很难晋升。而且开国六公都是淮西老人,都很早就跟着朱元璋。朱元璋不能抛弃老人,迁就刘基。
[img]204988[/img]
三、功劳不如开国六公。
开国六公,一文五武,除常茂常遇春早逝,子阴父功外,其余都算是实实在在的战功。六公前两位李善长、徐达文武双杰,尤其是徐达是明军打败陈友谅、残元的关键人物。常茂之父常遇春,与徐达同名,屡立大功,包括对朱元璋宿敌陈友谅的龙湾之战,潘阳湖之战,可惜早逝。李文忠本人战功出众,也是朱元璋的侄子。冯胜和邓愈也很早就跟随朱元璋,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国的国公,应该以武将为主,毕竟江山是打出来的,封武将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文官只能选择资历高的李善长,李善长号称朱元璋的萧何,可想而知其重要性。刘基比不上这些人。而活到明朝的淮西二十四将也占据了公侯的地位,这就是资历,也是感情。
四、朱元璋似乎不喜欢刘基
不仅刘基的头衔不高,朱元璋也在很多方面“冒犯”刘基。比如有一次,在李善长被罢免后,朱元璋告诉刘基三位丞相:杨宪、汪广洋、胡唯庸。对于能力出众、志向高远的刘基来说,为什么不想成为丞相呢,但就历史而言,朱元璋从未考虑过刘基。就像领导要提拔干部一样,你也想做,领导不提拔你,反而问你谁能做到。这是非常赤裸裸的不重视。朱元璋曾将刘基比作张亮,但没有给刘基相应的待遇。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刘基的敌人太大,太高,肯定会反对,毕竟,淮西集团太强大,刘基不公平。另一方面,在朱元璋请刘基出山的过程中,刘基摇摆不定,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他没有把他当作自己的人,到处都很警惕。
五、刘基的性格决定
刘基后来辞职,在家乡去世。对于刘基的去世,有人指出,这是政敌胡唯庸所为。胡唯庸出现后,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别人诬陷胡唯庸。根据明史对刘基病情的描述,刘基可能患有肝病。一般来说,肝病的原因是气,而且是闷气。即使刘基选择退休,已经看透了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还会生闷气?事实上,作为一流的策略,刘基一直徘徊在做官和辞官之间,想当官,不满意,辞职。而最终的隐居,也是政治失意被迫的。当他最大的敌人,也是他看不起的胡,成为左丞相后,他彻底崩溃了。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释放它,它会伤害他的家人。只有闷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才会得肝病。
与诸葛亮和刘基相比,他们都很聪明,心中也遇到了明主。但这只是一个致力于死亡的人。他死于五丈原。一股急流勇敢地撤退,选择退休。他死于沮丧和失望。性格决定命运。他有最大的力量。他无法忍受跟上潮流和大群体。出生于学者医生的刘基感到孤独和骄傲,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严酷。他的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但他不得不接受皇帝皇家工具的结束。
他最看不起的敌人胡也在东窗事件中被朱元璋杀死。刘基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因为胡唯庸是宰相,他恨牙根痒痒。不知道,他应该高兴,高兴还是为同事感叹?伴君如伴虎,为了大明基业子孙万代,朱元璋开始拿起屠刀,什么金书铁券,什么免死金牌都无效。这可能是悲伤,但在悲伤中代代相传,卖帝王家,帝王家需要你是工具,不需要也可能是悲剧。
为什么明初第一谋士刘基在历史上不出名?